《老子》三十三章解读
(2011-05-17 07:20:33)
标签:
杂谈 |
《老子》三十三章详解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正文译解:善于了解别人的是有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才是高明。善于战胜别人的是有威力,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勤奋学习的就是有志;不是所在根基的就能长远;身死而神存者才叫长寿。
具体而言,“知人者智”之智是外部残酷环境迫使内部适应性发生作用的结果。其中更多夹杂着,个体为生存而所做的种种诡辩,以及对既定目标(利益)的追求。这种智是社会竞争性的产物,是人性丑恶面的反应。这种智可以给自己带来价值,但他的前提是对别人的虚伪做作。投其所好,圆滑世故皆是扭曲人格的体现。于个人、社乃至整个国家,如若只存在“知人者”之徒,那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此类人物不胜枚举:唐代的李林甫;南宋的秦桧;清廷的和珅,还有“斜眼秀才通狡辩”的民国汉奸齐燮元。他们无疑都做到了知人之道,他们也当之无愧称得上“智”。但结果呢?李林甫后唐王朝走向衰落;宋朝交纳岁币,割地赔款,泱泱中华竟然与北方蛮族兄弟相称!;而和珅,落了个“满清第一奸臣”的雅称;齐燮元更好,打起仗来屡战屡败,就因为能在上级面前忽悠,官儿到做的越来越大,最后继续“以知倭奴者智”的人生哲学,心甘情愿做了汉奸……如是者,比比皆是。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克服掉由“知人者智”产生的消极影响呢?老子接下来立刻给出了决绝问题的答案。即。“自知者明”。
自知即自我认知,充分全面的明晰个人的性格特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变得聪明达观。自知还包含第二层意思:“内能尽其性而不逾矩”即明白自己的社会地位,做自己该做之事,不超出此种范畴。最后,通过自知达到自我约束。
人们因为“知人”而减少了许多坎坷挫折,相较于“不知人”者,生活的自然更加随心顺意。大家称之为“做人很成功”然而,由于人性的诟病,往往人一旦成功就容易过高的估量自己,最终失掉了“自知者明”这一信条。天下有才干者尽多,然而多数善始而不善终。唯有寥寥数人名重史册。细加分析全然在老子的掌控之中:他们都达到了“智”这一层面,而后之所以平安收场,只因为他比前者多做了“名”这一点。即游刃于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又不乏独立而有尊严的可贵人格。如斯而已,怎会不受万世敬仰?昔狄卿狄仁杰,武后的高压政治害死了多少人,而他因为“知武后者”故保全了生命,又“自知”关心江山社稷,为国家贡献颇丰;又范相范蠡,为勾践打下了万事伟业,深知自己功业盖主既“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的君臣之道,慨然离去,想的后世清闲。这些无不证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处世之道。
老子文章的特点是通过多个相似具象来阐明一个哲学论点。三十三章主要告诉人们内因对世界的作用。故以后几句与前两句的主体意思相近,所以只做简单阐明。
本章第二句说:“胜任者有力,自胜者强”。前后两个胜都是战胜的意思。力字应该有两层意思。第一力量;第二威慑力。强即坚强。整句话是讲:战胜他人说明你有强大的力量,别人屈从于你只是因为强权的威慑,但不一定从心底里尊重你,甘心为你所用。反而有朝一日,一旦你失势,他们可能第一个出来造你的反。只有做到“自胜者强”通过自我重塑,真正俘虏那些弱者的心,让他们真心实意的佩服你,死心塌地的跟从你,这才是真正的金刚之躯。举例而言,如韩国,越南这些小邦支流,昔日华夏强盛时依附于我国,而如今美帝国主义有了几分“秋蚂蚱”之气,又改而对老美投怀送抱。这恰恰是“胜人者有力”的体现;又如日本,即使在无耻侵华期间,纵使对我族丧心病狂万般鄙视,却仍旧如狼似虎的学习我华夏文化,将其敬若神明,奉为圭臬。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是用武力而是用自身的魅力彻底征服了倭奴的心。这种征服不因时间而改变。
接下来的后四句各自为政,各成体系。第一句:“知足者富”讲,知道满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道理浅显,不用多言废话。关键是他对后世,尤其是那些‘贪官污吏’及‘贼奸商’的警示意义。他们是真正需要读读《道德经》的人。细细想想,一个腰缠万贯的阔佬,不见得就比一个精神矍铄的村野老农活的快乐。人生关键在于知足二字。钱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够花就行。你又何必整天“脑袋削尖了”似的,往这上面钻?真搞的过了头,到最后挨了枪子,卷捐上了自己的阳寿,实在是无知又可悲。
第二句:“强行者有志”此句是从“体验”这一方面谈。“强行”王弼注是“勤能行之”严凌峰说“强行”就是勤行。“勤能行之”其志必获。“志”在什么?志在合道。勤行则能体验,老子之学重体悟,不勤行则无以体悟,则无以获道。
第三句:“不失其所者久”主要讲人生定位问题。不失其所就是你应该努力判断好自己的人生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人生路途的恒久长远,不随风清扬,不随波逐流。我们中国人讲求叶落归根,不失其所的道理与之是一样的。人的一生只甘愿去做一个“打工式”的人,失了其所,无疑是痛苦而空乏的一生。只要寻到了自己的根,无论你的一生有多大变化,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你都不至于迷失,沦落。
最后一句:“死而不亡者寿”主要再讲,个体社会贡献的持久性。一旦功业以建,只要价值依旧适用。它们就不会随着当事人的陨落而消失。它们能超出时间的束缚,福泽后世千万代,正如臧克家所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长寿不在乎于你能活到100岁,而在于每个人在其有生之年,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影响不止,灵魂不灭!从这一方面讲,聂耳,邹容只活了20几岁,但他们却永存于一代代青年的心里;老子也并没有离我们而去,他在华夏民族中生活了几千年,而且将继续引导后世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