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项链》的讽刺对象

(2011-05-23 19:42:31)
标签:

柴国华

项链

玛蒂尔德

杂谈

分类: 教材重读

人物与读者距离之分析

——兼谈《项链》的讽刺对象

《项链》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经典作品解读的资料总是很多,这是好事,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但也是坏事,往往导致教师囿于成见,难有自己的见解,有时甚至以讹传讹,《项链》即是一例。一直以来对它的讲解仍然认为作者是在用假项链对玛蒂尔德的虚荣进行讽刺,持阶级分析论者更是着意把这份讽刺推向极至。近日读到《<项链>主题的多元解读》(载2006年第2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觉该文明确提出了《项链》对玛蒂尔德没有讽刺,这应该是近年来对《项链》细读的一大进步,但遗憾的是还认为对玛蒂尔德有微讽。显然,该文仍然认为《项链》讽刺的对象是玛蒂尔德,只不过认为讽刺的程度较轻而已。可实际上,作者的真正用意并非如此。

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中,不管作者采用怎样的叙述策略,作者的叙述必然要经过作者自己心境的过滤,即使采取客观的第三人称叙述也如此。当作者沉浸于对人物的观照中时,他的主体情感及价值观会不自觉地参与并贯穿整个观照过程,也即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叙述是不存在的,它必然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作家冷静而专注地站在作品的背后”并不代表作品没有主观感情,作者主观感情的传达也可以隐含在叙述的技巧中,比如对读者与人物之间距离的调节就是主观情感的内在渗透方式。抛开一切有关《项链》的评论,真正潜心读一遍,我们读到的不是对玛蒂尔德的讽刺,而是对她的深切同情及由衷的褒扬。在这一点上,我们占有了许多资料的老师反而不及零背景的学生。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学用书都在花大力气来讨论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得出所谓正确对待虚荣心的不着边际的结论。而事实上,学生的阅读直觉告诉学生,玛蒂尔德是一位美丽、善良和真诚的女子。学生这种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阅读感受是值得我们老师深思和探究的。

我想很多年轻老师第一次教授《项链》时都会让学生讨论的,兴许还指望出彩,但可能都会像我一样遭遇尴尬:学生近乎一边倒地肯定玛蒂尔德并且很激动。我想我们老师之所以进行所谓的讨论,是因为我们放弃了阅读直觉,而屈从于教学资料中既有的不切文本的评论。实际上作者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从一开始即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把读者带进了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同情与肯定往往与对其内心的了解是成正比的,他跟你越交心,你就可能越同情他,有时甚至会原谅他的错误。作者对此深有体会,在叙述上对玛蒂尔德运用了大量的内心透视,缩短了玛蒂尔德与读者的内心距离。随着作者对玛蒂尔德的内心活动的不断展示,读者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心里认同了她,接受了她。所以说在课堂上很难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玛蒂尔德的否定(教师有意导向除外),这也是学生几乎忽略了玛蒂尔德虚荣的原因。显然,内心透视带来的阅读结果是学生与玛蒂尔德成为了知心朋友,你说好朋友不对,他们心里难以接受。如果作者意在讽刺,必然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读者在内心疏远和隔离玛蒂尔德,唯有如此,才能让读者认同作者的讽刺。而事实上却是作者一直在着力让读者走进玛蒂尔德的生活,走进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由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在同情和肯定玛蒂尔德,而不是讽刺,所以作者才会有意让读者与玛蒂尔德逐渐成为知心朋友,使得读者从心里接受她,认同她。这也是目前所有对玛蒂尔德心理描写的作用分析未涉及到的。

其实,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在讽刺佛来思节夫人。作者写了玛蒂尔德的虚荣(清楚地记得我分析玛蒂尔德的虚荣时,就有学生为玛蒂尔德辩护,说借项链可能是高档舞会必备的礼仪需要,果真如此那就连虚荣都不是了),但写玛蒂尔德的虚荣不是讽刺的需要(学生们认为爱美没有错,就是虚荣也没什么不对,只要她的行为没有危害他人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作者对玛蒂尔德的爱美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最后被读者普遍称赞的玛蒂尔德并不为她的行为而后悔,因此对她一系列爱美而不得的心态展示,并不是讽刺,应是一种同情),而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作者真正要讽刺的是虚荣再发展的一步——虚伪,即故意做假的行为,而佛来思节夫人正是这样虚伪的一个人。在此,可借用刑法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条件来判定佛来思节夫人是否犯有虚伪之罪。首先佛来思节夫人有主观上的故意,故意买了那串名贵项链的盒子,以达到以假充真的目的;其次,有客观的犯罪事实,佛来思节夫人一直把假项链当作真项链用;再者,这里的主观与客观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可判定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个虚伪之人。正是这个佛来思节夫人,当她借给玛蒂尔德这串假项链时并未声明是假的,造成了玛蒂尔德十年的牛马般的辛劳。当然,她也许并不想故意伤害玛蒂尔德,但这却在客观上造成了对玛蒂尔德的伤害——玛蒂尔德对项链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这也正见玛蒂尔德的纯真善良。

由于作者对佛来思节夫人没有半点内心透视,她是怎样一个人读者一点都不清楚。因此,她与读者的内心距离是比较远的,所以当读到玛蒂尔德用了十年辛劳还清债务变成一个“老太太”而佛来思节夫人却“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时,怎能不感到强大的愤恨!也在这里,在作者详细介绍下(多方位的心里透视)已经成为我们朋友的玛蒂尔德,以自己的真诚善良再次征服了我们,我们才会同情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并且为之愤慨:小小的虚荣换来的竟是十年牛马般的辛劳,而佛来思节夫人的虚伪却未受到半点惩罚,命运之神如此不公!然而,究竟是什么导致这样的不公?这样进一步追问的话,不难发觉正是当时的上流社会已经泯灭了真诚与善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上流社会已然成了一个虚伪的名利场。从真诚而善良的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中,我们自然而然地看到了普通民众的真诚善良,也看到了以佛来思节夫人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虚伪风气对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

可见,作者对玛蒂尔德是同情在先(爱美而不得),肯定在后(错爱而找回真我),就是没有讽刺。由于作者比较客观的叙述风格使得《项链》意蕴具备一定的空白和未定性,这是《项链》具备多元解读的条件。但有一点是应该明确的,那就是《项链》的讽刺对象不是虚荣的玛蒂尔德,而是虚伪的佛来思节夫人。只是这种讽刺不是依靠作者的主观介入达到的,而是依靠设置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达到的。

                                                         原载《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