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思想总结<一>

(2011-05-11 14:54:02)
标签:

韩非子

当涂

臣下

世俗

汪中求

江英

金正昆

翟鸿燊

企业管理

刚性

蔡毅臣

分类: 蔡毅臣阅读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如下∶
1、 最高目标∶成就帝王之业。
2、 价值取向∶绝对的功利主义——兴农强兵,其它废话免谈。
3、 管理风格∶在执法上颇有兵家的风格,强调法令如山,政不厌诈(当时可是战争环境,法家著名人物如商鞅、吴起等均兼为兵、法家)
4、 管理基础∶法术势,君王以法律为依托,以权势为强权力量,根据岗位职责,通过必要的权术管理大臣与国家。
5、人性观∶人性本恶。
6、 管理手段∶因人性好利避害,故因情而治,利用奖惩及毁誉引导臣民的行为,获得群众支持。
7、 哲学思想∶以老子的道思想为依托
1) 承认道(规律)的存在,但强调顺应规律,利用规律。
2) 认同变化,强调执政管理应该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地制宜。
3) 通过法律制度使群臣各显其能,实现君主的无为而治。
4) 另一很有特色的结论是∶君主应当注意适当节欲。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记忆韩非子的思想,特对其政治管理理论作如下数据总结∶
二柄∶君主管理与控制臣下的两种权柄
1、 杀戮之谓刑∶惩罚
2、 庆赏之谓德∶奖励

三守∶三条术治原则
1、 听闻之道∶不透露所听所闻
2、 爱憎之道∶独自决断对人的奖惩,不被大臣爱憎左右。
3、 治理政事之道∶亲理朝政

三劫∶臣下对君主的劫弑——明劫、事劫、刑劫
古文 翻译
1、 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
2、 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人主听之,卑身轻国以资之,事败与主分其祸,而功成则臣独专之。诸用事之人,壹心同辞以语其美,则主言恶者必不信矣。此谓事劫。
3、 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1、 群臣拿着俸禄去搞私交,行为于私道而不效劳于公家,这就称之为明目张胆地劫弑。
2、 卖弄君主对自己的宠爱而擅自专权,假托外国诸侯的势力来威胁国内,危言耸听渲染祸福得失的情形,来迎合君主的爱憎。君主听之任之,降低身份轻视国家利益来帮助他,事情失败了他就与君主一起承担灾祸,而大功告成那么他就独自霸占成果。和他一起办理政事的人,与其一心异口同声都说他好,那么君主说不好也必然没有人相信了。这就称之为通过政事来劫弑。
3、 至于掌管监狱、拘留所、刑罚,臣子独揽了这些权力,这就称之为利用刑罚来劫弑。

三治道:用来作为治国道路的东西
1、 利∶利益
2、 威∶威势
3、 名∶名誉

四助五胜∶当涂之人与法术之士相比的优势
四助 五胜
1、 诸侯之助
2、 群臣之助
3、 君王近臣之助
4、 门客学士之助 1、 官爵贵重
2、 朋党众多
3、 得朝臣多数
4、 国人多趋于传统而一国为之讼(辩护);
5、 得君王爱信。

五蠹∶五种国家蛀虫
1、学者(指儒家);
2、言谈者(指纵横家);
3、带剑者(指游侠);
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
5、商工之民。
韩非子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

六微∶六种隐微的情况 七术∶七种当权者用于明察细微之情(对付六微的手段)

1、 权借在下∶权势转借到下级,
2、 利异外借∶利益不同而下级借助外国势力,
3、 托于似类∶下级伪托相似类似的事情进行欺骗,
4、 利害有反∶上下存在利害关系而且极端相反,
5、 参疑内争∶参差不齐互相怀疑且在内部相争,
6、 敌国废置∶敌对国家参与本国官员的废置。 1、 众端参观∶从多方面来参照观察,
2、 必罚明威∶对犯罪一定要惩罚以显明威势
3、 信赏尽能∶诚信奖赏以使受赏人能尽其所能,
4、 一听责下∶一一听取禀告并用禀告来督责下级,
5、 疑诏诡使∶利用使臣下猜疑的命令来促使臣下谨慎从事,
6、 挟知而问∶拿自己已经知道的情况去询问臣下是否虚伪,
7、 倒言反事∶说些与本意相反的话做些与实情相反的事

六反∶奸诈虚伪而无益于国家却被社会赞誉的六种人
古文 翻译
1、 畏死难,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贵生之士;学道立方,离法之 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
2、 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 能之士;
3、 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行剑攻杀, 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
4、 活涌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 之曰任誉之士;此六民者,世之所誉也。赴险殉诚,死节之民,而世 少之曰失计之民也;寡闻从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朴陋之民也 ;
5、 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嘉厚纯粹,整谷 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戆之民也;
6、 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 曰怯慑之民也;挫贼遏奸,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谄谗之民也; 1、 害怕死亡,逃避危难,本是投降败逃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珍惜生命的雅士。
2、 学做神仙,设立方术,本是违反法治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大有学问的文士。
3、 游手好闲,给养丰厚,本是社会的寄生虫,世俗却称誉他们是有能耐的人。
4、 歪理诡辩,玩弄智巧,本是虚伪巧诈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辩士智士。
5、 行侠舞剑,喜斗好杀,本是凶暴而冒险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刚强威武的勇士。
6、 包庇大盗,隐藏坏人,本是该判死刑的人,世俗却称誉他们是仗义舍身的名士。

六正∶对国家有益却被社会贬低的六种好人
古文 : 
1、 赴险殉诚,死节之民,而世少之曰失计之民也;
2、 寡闻从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朴陋之民也;
3、 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
4、 嘉厚纯粹,整谷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戆之民也;
5、 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怯慑之民也;
6、 挫贼遏奸,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谄谗之民也; 
翻译为:
1、 奔赴国难,献身君主,本是舍生取义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失多得少的人。
2、 见闻很少,服从命令,本是保全法令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浅薄愚昧的人。
3、 尽心耕作,自食其力,本是创造财富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没有才能的人。
4、 品德优异,单纯朴实,本是正派善良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蠢笨呆板的人。
5、 重视命令,谨慎办事,本是尊重君主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胆小伯事的人。
6、 打击贼人,止住奸人,本是提醒君主的人,世俗却贬斥他们是奉承讨好的人。


六危道
古文 翻译
一曰斫削于绳之内, 第一是象砍削木板砍到墨线以内那样对臣民乱加诛杀,
二曰斫割于法之外, 第二是对法律之外的行为乱加制裁,
三曰利人之所害, 第三是是从别人的损害中谋取利益,
四曰乐人之所祸, 第四是把别人的灾祸当成快乐,
五曰危人之所安, 第五是危害别人的平安,
六曰所爱不亲、所恶不疏。 第六是不亲近自己喜爱的人、不疏远自己憎恶的人。


七安术
古文 翻译
一曰赏罚随是非, 第一是臣民的该赏该罚要按他们行为的正确和错误来决定。
二曰祸福随善恶, 第二是臣民的该遭殃该得福要按他们行为的善恶来决定。
三曰死生随法度, 第三是臣民的该生存该死亡要按法律来论定。
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 第四是臣民中有贤能有不好的人不要按自己的喜好和憎恶来决定任用。
五曰有愚智而无非誉, 第五是臣民中有愚蠢有聪明的人不要去诽谤和赞誉。
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 第六是要有制度管人而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测。
七曰有信而无诈。 第七是要有诚信而不欺诈


八奸∶臣下劫持君主的八种奸行
八奸之人 对付办法 翻译
1、同床∶指君主妻妾;
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
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
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
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
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
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
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
对付办法古文: 
1)、 明君之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 
2)、 其于左右也,使其身必责其言,不使益辞。
3)、 其于父兄大臣也,听其言也必使以罚任于后,不令妄举。
4)、 其于观乐玩好,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
5)、 其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仓、利于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
6)、 其于说议也,称誉者所善,毁疵者所恶,必实其能,察其过,不使群臣相为语。
7)、 其于勇力之士也,军旅之功无逾赏,邑斗之勇无赦罚,不使群臣行私财。
8、 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之。
对付办法译文 :
1)、 明智的君主对于内宫妻妾姬妃,欢娱其美色而不行为于她们的请谒,不允许她们的私自请求。 
2)、 他对于身边左右侍从亲信,使用他们之身必严格他们的言论,不让他们夸大其词。
3)、 他对于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听取意见后也必然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不会让他们轻举妄动。
4)、 他对于观赏娱乐珍贵玩物,一定让它们有正当的出处,不会使人擅自进献、擅自裁减、不会让群臣拿来讨自己欢心。
5)、 他对于品德的施行,比如发放和禁止发放财物,打开大的粮仓,有利于民众的,必然是出于君主,不会使为人臣者作为私人的恩德来施行。
6)、 他对于各种言论,不论是称赞者所喜好,或者是诋毁者所厌恶的,必然会核实其才能,审查其过错,不会让群臣在下面相互议论。
7)、 他对于勇敢的斗士,即使他在军队中立了功也不格外奖赏,但他在乡间里私自斗殴也不会赦免处罚,不会让群臣私下使用财物来求情。
8)、 他对于各诸侯国的要求与勒索,合法的就听从,不合法的就拒绝抵制。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