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011-11-09 22:25: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土孟学校数学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一、教研概况
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常听我们数学教师讨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建议把“数学计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作为教研主题,通过教学实践,展开研讨,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让老师寻找计算教学有效性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重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并围绕专题下载相关理论资料供教师学习。周三,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如何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研讨。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提出了几个策略:
1、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
2、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功夫。
3、练习设计注意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分层练习,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 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条策略来指导课堂教学的实践,于是选定了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一课,由张老师执教。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说课、论课,让林老师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展示过程,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四) 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1、教者反思
张老师先对所执教的这节课进行说课,结合教材解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一、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
我采用创设的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我们的情境选择本身就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快速的直接梳理出数学信息,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揭示数学的规律或反映数学知识的实质。二是在形象化情景的帮助下,学生直接列出算式24×12=?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思维过程,展现思考方法;三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能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
二、在技能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对此,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学生探索,教师引领。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达到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引领学生进竖式计算行算法的优化,从实用性和普遍性两个层面对计算方法和算理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竖式计算;在竖式计算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a、掌握乘的顺序。b、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 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设计开放题,发散思维。那些机械性、程式化的练习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大训练量的练习充其量是使学生变成解题的标准件。为此,本课中设计了很多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练习和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解释。这些练习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会从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提高。
3.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计算课不仅仅关注计算,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本节课我们在估算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特出表现在从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时,我鼓励学生先估算,学生呈现多种多样……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同伴评议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就这堂研讨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1)杨老师从“教材的艺术性处理”角度评价“抓数学生活化的策略”:郭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2)原老师从“学生的思维走向”角度评价“抓学生思维多样性的策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石。在教学中,郭老师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始终能紧紧抓住思维发散性这条主线指导计算,例如:在计算24×12=?的方法。
(3)刘老师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角度评价“把握课堂生成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的有效生成.郭老师以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解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计算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马老师从“认识新课程的理念”角度评价“应正确、合理地,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的思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多样化而不进行优化。不优化的直接结果要么是学生一种方法都掌握不了,要么是新知识学习得不牢固。郭老师十分重视学生是怎么算,展示其富有个性特点的思考过程;又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算法。
课堂上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老师们的:加强口算,淡化笔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方向,但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要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展开充分的讨论,理解算理,悟出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对于学生笔算的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强调,是否会影响学生笔算方法的掌握,笔算技能的形成。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机械训练的倾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发现、创造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从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思考与探索:计算方法是不是越多越好?这么多的算法如何进行优化?怎么让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
(四)、归纳共识,生成问题
教研组长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数学计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将大家的共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在计算题开放性课堂实践教学中应用或改进:一是坚持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充分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生活味”与“数学味”的统一,不能让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要让学生能从情境中引出恰当的数学问题,让情境激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二是坚持扎扎实实搞好“双基”教学。对于计算教学而言,掌握算理、算法,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双基”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的形成,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正是对算理的分析、讨论、比较和辨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组长又将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提炼,作为下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五)、活动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有实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计算教学的成功之路。
校本教研的确为教育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本次主题的教研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将继续研究继续创新,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