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导入的几种方式研究
(2011-11-26 10:19:13)
标签:
杂谈 |
论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导入的几种方式研究》
西安黄河幼儿园符健
在幼儿园的领域教学中,社会领域是丰富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粗浅知识,扩大他们眼界的重要学科之一。能培养幼儿对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对待人们和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同时,社会领域教学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领域的教学,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能使幼儿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使幼儿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可见,社会领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同样,社会领域教学导入的组织很重要。社会领域教学中,良好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才会有兴趣学习。导入运用的恰当,既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出将要探究和解决的社会领域问题,为之后的深入探究与讨论作好铺垫。这样,才能使社会领域的教学发挥其重要作用。
下面,我浅谈一下在实践教学中,摸索出的社会领域教学的几种导入方式:
一、运用游戏或游戏口吻做为社会领域教学的导入方式。
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本质、最初始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反应,是教师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众所周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方式或游戏口吻导入,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比如:幼儿认识蔬菜时,教师在导入部分就让小朋友玩游戏:“到蔬菜市场买菜”,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再比如:认识《热闹的火把节》,可以在活动导入时,准备彝族服装、仿制“火把”;认识《民族服装秀》,可以在活动导入时,准备朝鲜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傣族等服装……让幼儿穿上各族服装后,再介绍各民族朋友的生活、服饰、习惯,幼儿很快可以理解。
二、运用情景表演做为社会领域教学的导入方式。
情境导入在社会领域导入中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随着情景导入进入领域教学,教师调动幼儿,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对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社会内容《小心着火》、《着火了怎么办?》。为幼儿创设情景“着火了,警报响了……”请幼儿进行情景表演。在表演中,幼儿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表演,有的幼儿用毛巾捂住口鼻,有的幼儿急忙拨打119,有的幼儿赶快撤离 “火场” ……通过情景表演,幼儿掌握了火灾中的自救方法,知道如何报火警电话119,认识了安全通道,学会了火灾中怎样撤离,效果非常好。
三、运用图书(自制图书)做为社会领域教学的导入方式。
美观、实用的图书,本身就是吸引孩子最好的方法。色彩鲜艳、富于童趣,孩子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这本图书如果是师生共同收集、制作的,幼儿积极性将会更高。幼儿通过收集、制作,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自我服务能力。当自制图书一出现,马上会引起幼儿极大的好奇心,产生探索的愿望,为活动的继续进行打好了基础。
比如:教幼儿认识常青树和落叶树,师生共同采集银杏树叶、柳条、松针、枫叶等,将这些树叶粘贴于纸上,做成一本图书。这本书一出现,幼儿注意力马上集中到图书中的各种叶子上,教师这时再提出问题,指导观察、交待任务,幼儿就很容易接受。这节课一定会很成功的。
四、运用音乐表演做为社会领域教学的导入方式。
在集体教学中,导入方式的合理运用会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只有选择一个适合教学特色,符合幼儿特点的导入活动,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通过音乐表演导入方式,幼儿不仅很快地被吸引过来,同时能愉快地进行表演。幼儿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相关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表演,将幼儿的兴趣更大程度的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教大班社会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针对有趣的民族节日,如:傣族泼水节、苗族花山节等,教师在导入时,放傣族、苗族音乐,幼儿听音乐自由表演。这样,幼儿对傣族、苗族的风俗有了初步了解,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的情感。这种导入方式,幼儿非常喜欢。
五、运用小实验和观察做为社会领域教学的导入方式。
所谓“实验导入法”,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课程的方法。利用小实验做为导入,以此来引起幼儿对实验的兴趣,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的要求,更好的进行实验。
比如:让幼儿认识磁铁,教师让幼儿看清实验工具:一块磁铁;一些铁制品;一些木制品;一些塑料制品……等,教师问小朋友:“这些物品中,哪些磁铁能吸住,哪些磁铁吸不住?”幼儿很想知道答案,眼睛都盯着实验工具,认真进行实验。这种方法,效果极佳。同时,利用观察导入,让幼儿感知要认识的物品,感知要认识的环境,幼儿学习用不同的感官(视、听、触、嗅、味)去感知不同的事物。
比如:参观运动场馆、认识火车,教师在导入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带幼儿去参观,让幼儿先看、先接触,之后教师再与幼儿一起认识,孩子们容易接受、理解,也容易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六、改变提问方式,运用“可引发讨论、激发想象”的问题做为社会领域教学的导入。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也是开拓幼儿思维的重要方法。以往,教师提问时,总提一些只有单一答案的问题。现在,将提问方式变“旧”为“新”。多提一些可引发讨论、激发想象的问题。
所谓“可引发讨论的问题”,指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热烈讨论的问题。所谓“激发想象的问题”,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内容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想象。在讨论中,尽可能让幼儿成为主角,教师处于补充或纠正幼儿发言的地位。这样的提问方式,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满足幼儿求真、求知的心理,又能丰富幼儿的词汇,促进他们的语言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孩子们的答案是各种各样的。
七、随着科技发展,改变以往简单教具在教学中的运用。将电脑、电视、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运用于社会领域教学的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着兴趣、情感的支配。幼儿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注意力最能集中。多媒体教学富有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配音、逼真的音响效果,具有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独特魅力。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形象化语言,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感官,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教师在教学前,利用EVD、摄像机、电视、幻灯片、电脑、FLASH、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让孩子们看相关的内容来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前利用摄像机捕捉有价值的片段并在活动中再现,也可以选择现成的录像片段等作为导入,幼儿演自己、看自己,兴趣可想而知会多么浓厚。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又使幼儿的兴趣倍增,真可谓一举多得、收效匪浅。
总之,社会领域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除以上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谈话等方式导入。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选择适当、恰当的导入方式,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善于总结,真正使社会领域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