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节”觅踪后的闲扯
(2025-02-07 17:39:54)
标签:
文化 |
有关“春节”觅踪后的闲扯
每年农历新年——“春节”,无疑是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个人没有想去考证更详尽的“春节”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对我们整个华夏族的意义,只想透过个人50多年来的亲历浅谈自以为觅踪“正确”后的闲扯。
56年前刚过10岁的自己到乡下生活过两年,那时,已经对“春节”之过年有了清晰的记忆,记忆犹新的四大项是:穿新衣;守岁(零点)吃年夜饭;放爆竹和走亲访友拜大年。那时,城乡差别并不是很大。十多年后,首先淘汰了穿新衣(不是不穿,而是已经不当一回事);放烟花爆竹其内有了更多的色彩;年夜饭的吃饺子,不再是什么奢望的事;而走亲访友拜年也红火到了一个极致,1983年再出台的“春晚”也无疑成为了锦上添花。期后在形式上有显著变化的首推的是拜年(同市场经济的兴起不可分割),即以通讯替代上门。2006年1月又出台了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故50多年前“春节”期间的四大习俗:穿新衣(很自然的不当回事)已被自然淘汰;年夜饭吃什么也成为寻常之事;烟花爆竹被禁止;拜年逐渐被通讯形式取代。也就是说过节的四大习俗近乎烟消云散。在此一期间而来的很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的“春晚”再热闹也不过是一个夜晚,且后来逐渐由于它的内容被更多的我们所不能接受,被惋惜地降格着,都怪罪于“众口难调”是讲不过去的。
就刚刚过去的乙巳蛇年“春节”看,过去“春节”的四大项习俗已不在。即便是以手机、微信形式的拜年也已经锐减,代之而起的是特性化的渡节形式,如举家出游或朋友相约出游和影视票房的激增,以及地方非遗性的活动等等。那么,适宜我们东西南北中的“春节”活动还有吗?也就是说适合我们使用筷子吃饭的一族的过节项目还有吗?
从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看,过节的形式多样化是皆大欢喜的事,不强求什么“众一口”是很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大体一致的项目是否也说不过去呢?如此看来“烟花爆竹”最适合我们的国情,如果“禁放”是经过反复论证而禁,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再经过反复论证,经过我们的聪明才智减少它的“危害性”而找到适合于开禁的那一环呢?个人以为不管“春节”有多少特性化的活动项目,有一到两个最“普遍”的活动项目是再好不过的。
我们为“春节”申遗成功而沾沾自喜,如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春节”到底又是什么呢?又该如何渡过“春节”呢?
2025年2月7日17时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