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
(2024-11-04 17:28:48)
标签:
时评 |
一事一议
城市小区具备条件的和街道适宜的空地,均安装了便民健身器材,且是多种活动用途的器材。自己经常路过的,甚或也来上几下的不下三、四个区域,这是很好的事。但今年以来却时常见到一些市民,更多的是大妈,坐在可坐的器材座上,她们(也有中年人和大爷)并没有运动,而是或看手机,或看孩子,或发愣,或几个大妈聊天,全然不顾要健身的人们。这种现象已经不是偶尔,而是时常,有将好事变成坏事的趋势。我无意上纲上线,只是为所在城市这样的状况感到担忧。
人,本就有两重性,自然人与社会人,如若非要有一个区分,既是自己独处时、在自家时人的自然属性方面会显露的更多些,而出了家门,就是社会人——公民的属性了,因为所有的接触物都是公共的,故而有公德之说,比如不闯红灯;公交、地铁、电梯先下后上等等,现如今又有各种健身器材不是“座位”的约定俗成。在尚不涉及法律,只为公序良俗时,更多的是公民自我表露出的自觉意识,说的更具体些,就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说的高调些,就是自由的“受限”,不能你想怎样就怎样,公共资源是共同享有的,比如你闯红灯很“自由”,那么绿灯行的车辆或非机动车辆就要受阻,甚至要避让你。比如你坐在健身器材上,就一定会影响人家需要锻炼的人,这同“先来后到”是两码事。
笔者曾经好意阻止过一位骑自行车的大妈闯红灯,结果大妈比笔者声音还大地狡辩。那么,谁来阻止此类的现象呢?如果连公民都做不好,这样的省会都市又算是什么呢?我们治理省会都市是成功的吗?
那么,自觉地做一个公民会这么难吗?
2024年11月04日17日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