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档案
(2024-02-05 16:00:40)
标签:
教育文化 |
社会档案
前段所传高三学生张新伟跳河寻死了,目前,似还有一些事情没有搞清楚,我想终会有结果的。不过我要说的不是“事件”本身的什么,而是张同学基础的事本身,起于“早恋”是事实,同学们的“起腻”也是事实,甚至还有老师的非“师长”的语言,这才是我想说的事。
教育,是一个现代社会最强势的所在,也是一个未来社会的明码标价。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而如“早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或者说已经不是什么个案的事,张同学寻死,社会的关注度几乎从开始就在“寻死”的枝节末梢上,很理解家长们的追寻,但是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有谁,或者有哪位“思哲”从“早恋”的危害性上论说过呢?
学校本来就是教育理直气壮的场所,单就一个“早恋”问题,到底毁掉了我们多少辛辛学子(不是仅仅个案寻死的,而是影响到的学习)?还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老师在想什么?家长在想什么?社会在想什么?共青团在想什么?如果“早恋”标志着社会开放的美度,那么这颗带着“刺”的美不该“棍棒”伺候吗?人们都明白数学要从极简的“1+1”开始,那么,如何做人就不要学了吗?就可以“哪把壶不开提哪把”吗?那么,老师除去传授书本知识就可以事不关己了吗?那么,家长至于子女的“早恋”就可以束之高阁了吗?那么,社会就可以开放到毫无底线的程度了吗?
高中生不过15-6(岁),他们或她们到底应该在怎样的一个校园度过自己的豆蔻年华?反观一下现实,我们理应最强势的教育是个什么状况呢?最具通达未来的教育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难道“早恋”仅仅是毁掉了一个张同学吗?!
2024年2月5日15时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