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至今的一件耿耿于怀的事
(2023-05-27 10:58:43)
标签:
文化情感 |
大学至今的一件耿耿于怀的事
我所在的初高中的班级曾经被目睹过我们成长的校长誉为学校的一个“空前绝后”的班级。自己曾经担任班级、年级和学校总共六个学生“职位”,承担了本不该由一个学生所承担的责任而耽误了大量课程。恰逢恢复高考,班级重新划分了快慢班,自己连慢班都没能进,只是将就着被塞进了文科班,果然在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自己败下阵来。终有好心的老师力荐自己复读,在仍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鬼使神差地考取了河北的一所师范学院。深知知识功底不足的自己踏进大学校门之前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再担任任何学生干部;不谈女朋友;不参加除学习之外的任何活动。牢牢地把自己锁进课堂、阅览室,走最短的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距离。借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把某某某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故大学的第一个寒假自己并没有回家,岂知曾经在宣化黄沙盖被,围坐火炉旁读书,以为会“恶补”有成的自己,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死读书,读死书,不仅没能之乎者也,满腹经纶,还在每学期末的测试成绩中连连下滑。
40年后的今天,那大学4年的生活渐次模糊,唯对自己学业不就一事耿耿于怀,而且愈发地清晰,并且也很清楚已经不会再有岁月重来。
大学4年,我陌生着“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倒背如流”,说到底学业上怎么会有“大跃进”的认知,阅读的方式、方法怎么会是“填鸭式”,最终犹如习武之人“走火入魔”。只是在最后大学毕业拿到考研成绩单,总分差20分时,才没有彻底否定自己(现在还保留着这份成绩单)。
现如今极力想让自己的孙子不走自己的“耿耿于怀”之路,采用了各种欺骗手段想让孙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收效甚微,又瞒天过海地把所买的一本《小学生日记周记起步》比葫芦画瓢地说给他听,启发他去记录、纪实,他却不屑一顾。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大学至今的一件耿耿于怀的事”揶揄了自己,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语中的吧。没有阅读的基因传递给自己的孙子,他可以手舞足蹈孙悟空,却沉不下唐僧的打坐诵经,便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大学至今一件耿耿于怀的事”,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能不能彻底静下心来,不为周围环境所动,在“红尘”之外打坐,其实真有人能,但我没能,这又能怪得了谁呢?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