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你该是什么样子
(2022-10-19 18:38:45)
标签:
文化 |
共享单车——你该是什么样子
不是为了一家老小,很少开车。在市内多远也蹬自行车。
今年九月底与同事赴上海办事,短途在同事的指导下会用微信扫码骑共享单车了。昨天(10月18日)傍晚出小区,一辆公交车刚好驶过,不想再等10多分钟的公交车,想步行约40多分钟去取家人停到一个路口的电动车。动了一下心,还是扫了一辆共享单车,这是自有共享单车以来第一次在本市使用(如果算上在上海的使用,这该是第二次),也刚好是“青桔”,但到达取电动车处,将“青桔”停到有白、黄、蓝的方框内,却显示不许,说要到有“P”位处,又到“P”位处,还不许。又按照“青桔”的指示,来回走了大约15分钟,终于可以停放了,结果是公交站以西约50多米的不足1.5米宽的人行道(其上还有盲道),也根本没有划停共享单车的线(根本不可能划线放车),只好推到约50米之外的一处转弯路一侧的有停车的线内,此时微信收费刚刚好跳到了1.5元+1.5元=3元(还打出了所用时间)。如此耽误的时间,自己步行也差不多到了。在上海也是使用的“青桔”,是否可以认为该家公司规模不小?还是什么“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么“科技”的吗?!
本人对新鲜事物一贯赞赏,只是有自己的“以为”,如共享单车的起步,更乐于看到先搞“试点”,有了更多的问题积累与解决,方有可能有序推广。回过头来看几十年来我们新鲜事物的冒头,着实缺少了社会的慎重,貌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所谓市场的导引下,在繁荣、光鲜的背后,却是一地鸡毛。试举共享单车之例,从起初使用者的乱停乱放,社会公德被闪了一下腰,到逐渐纳入一个什么秩序,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必然的过程,其中的人心注意到了吗?当人心都各自飞,想当然后又所以然的时候,那样的繁荣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后代会怎样评价他们的前辈呢?
2022年10月19日18时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