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光学性质:
1. 颜色
根据颜色钻石可分成两大类:无色—浅黄(褐、灰)色系列, 无色一浅黄(褐、灰)色系列:包括近无色到浅黄、浅褐、浅灰色。
彩色系列:包括黄色、褐色、红色、粉红色、蓝色、绿色、紫罗兰色、黑色等。大多数彩色钻石颜色发暗,强一中等饱和度的颜色艳丽的彩钻极为罕见。彩钻一是由于微量元素NB和H原子进入钻石的晶体结构之中而产生的颜色;另一种原因是晶体塑性变形而产生位错、缺陷,对某些光能的吸收而使钻石呈现颜色,详见“第一篇第四章宝石的颜色”。
(1)无色钻石
无色钻石可以用能带理论解释其呈色机理。在无任何杂质的纯碳钻石晶体中,每个C原子以共价键与另外4个C原子连接,带隙能Eg=5.4eV,而可见光能量Eg<3.5eV,不具有足够高的能量来激发价带中的电子,因而没有光波被吸收,钻石是无色透明的。
(2)黄色钻石
I型钻石多是无一浅黄一黄色系列,对于Ia型钻石可以用色心理论来解释其颜色成因;而Ib型钻石用能带理论可以做出更好的解释。根据色心理论,Ia型钻石中不同聚合态形式的N可形成不同的结构缺陷,从而形成不同的色心,对可见光产生不同的吸收,钻石的颜色是由多个色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Ia型钻石中N以原子对形式(又称为IaA型)取代相邻C原子的位置,引起晶格畸变形成N2心,造成了蓝区478nm、452nm、439nm的吸收;若N以3个原子围绕空穴组合在一起(又称为IaAB型),形成N3心,造成了蓝紫区415nm以及423nm、435nm、465nm、475nm的吸收。由于N2心、N3心吸收了可见光中的紫光和蓝光,从而使钻石呈现黄色。
根据能带理论,Ib型钻石中,N原子比C原子结构多一个电子,这个多余电子在带隙内形成一个杂质能级,它的存在使带隙能降低2.2eV。所以只要大于2.2eV的任何光量子都能拒多余电子激发到导带中,并由此引起紫光一蓝光范围内的光被吸收,其他光透过,钻石呈现黄色。合成钻石多属此类。
(3)蓝色钻石
IIb型钻石含有硼,B原子比C原子少一个电子,因此当B替代C进入钻石晶格时,就形成一个空穴色心。每100万个C原子中有一个或几个B原子时,它能把从红外至500nm(绿光边缘)的光吸收,钻石可产生诱人的蓝色。
最新发现不含B、不导电的灰蓝色钻石,它们的晶体中含有H,因此普遍认为H的存在是导致灰色、灰蓝色钻石呈色的主要原因。
(4)粉色、褐色钻石
此类钻石的颜色与其形成环境及运移过程中发生的塑性变形(导致晶体结构缺陷)有关。在引起晶格缺陷的同时,还可改变钻石中N的聚集速率和形式,使钻石形成不同颜色,且钻石颜色的均匀程度也与塑性形变的均匀性有关。
(5)绿色钻石
绿色和蓝绿色钻石通常是由于长期天然辐射作用而形成的。当辐射线的能量高于晶体的阀值时,C原子被打人间隙位置,形成一系列空位—间隙原子对,使钻石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吸收,可使钻石呈绿色。若辐照时间足够长或辐照剂量足够大,可使钻石变成深绿色甚至黑色。辐射造成的晶格损伤有时还可形成蓝色钻石和黄褐色钻石。
(6)黑色钻石
黑色钻石的颜色可能因为其为多晶集合体、大量黑色内含物(石墨等)和裂隙造成的。
2.光泽、透明度
钻石具有特征的金刚光泽,金刚光泽是天然无色透明矿物中最强的光泽。值得注意的是观察钻石光泽时要选择强度适中的光源,钻石表面要尽可能平滑,当钻石表面有熔蚀及风化特征时,钻石光泽将受到影响而显得暗淡。
纯净的钻石应该是透明的,但由于矿物包体、裂隙的存在,钻石可呈现半透明,甚至不透明。
3.光性
钻石为均质体,偶见异常消光。
4.折射率及色散
钻石的折射率为2.417,是天然无色透明矿物中折射率最大的矿物,所以抛光良好的钻石具有很强的光泽和亮度。
钻石的色散值为0.044,也是所有天然无色透明宝石中色散值最大的矿物。强的“火彩”为钻石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时也是肉眼鉴定钻石的重要依据之一。
5.多色性
钻石属均质体矿物,无多色性。
6.发光性
钻石的紫外荧光无至强,可呈蓝色、黄色、橙黄色、粉色、黄绿色等,一般长波下的荧光强度强于短波下的荧光强度。有些可见磷光。
钻石的荧光主要与晶格中的杂质元素N有关。由于N的存在,在晶体的导带和满带之间还出现了局部能级。当晶体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这些较高的能量使晶体结构中原子或离子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满带上的电子以及局部能级上的电子,均可受到激发而跃迁到较高能级的导带上,并在原先所在的能级上留下空位,然后较高能级上的电子可以回落到这些空位上,并释放出能量,使钻石发光,即产生荧光。根据N原子的聚合状态不同,所产生的荧光效应
也有很大差别。
钻石荧光的颜色绝大部分(90%以上)为蓝白色,据研究主要与N3心(即三个N原子的原子团)有关;单个N原子置换了钻石中的C原子会产生橙黄色荧光。
蓝白色荧光一般情况下会提高钻石的色级,但荧光过强,会有一种雾蒙蒙的感觉,影响钻石的透明度,降低钻石的净度,另据报道,钻石荧光的颜色或强度不同,钻石的硬度也稍有差别。无荧光的钻石相对最硬,黄色荧光次之,发蓝白色荧光的钻石相对较软。
荧光只是一种发光现象,与放射性无关。荧光强的钻石在某些场合,可能会呈现出特殊的效果,使钻石更具独特魅力。
I型钻石以蓝色一浅蓝色荧光为主,Ⅱ型钻石以黄色、黄绿色荧光为主。
钻石在紫外线照射下并不是全部都有荧光,利用钻石是否有荧光以及荧光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钻石不同的磨削性。可以确定,在同等强度紫外线照射下,不发荧光的钻石最硬,发淡蓝色荧光的钻石硬度相对较低,发黄色荧光的居中。钻石磨制工作中,往往利用这一特性。钻石在x射线的作用下大多数都能发荧光,而且荧光颜色一致,通常都是蓝白色,极少数无荧光。据此特征,常用X射线进行选矿工作,既敏感又精确。
钻石在阴极射线下发蓝色、绿色或黄色的荧光。
7.吸收光谱
钻石可见415nm、453nm、478nm、594nm吸收线。无色一浅黄色的钻石,在紫区415nm
处有一吸收谱带;褐一绿色钻石,在绿区504nm处有一条吸收窄带,有的钻石可能同时具有415nm和504nm处的两条吸收带。
钻石的力学性质:
1.解理
钻石具有平行11111方向的四组完全解理,所以抛光钻石在腰部常见“V”字形缺(破)口,该性质是鉴别钻石与其仿制晶的重要特征之一。加工时劈开钻石正是利用这一特性。
2.硬度
钻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它的摩氏硬度为10。实际上在摩氏硬度表中,9级与10级的级差是最大的,10级的钻石硬度是9级刚玉硬度的150倍,是7级石英硬度的1000倍。
钻石的硬度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不同方向硬度不同:八面体方向>菱形十二面体方向>立方体方向的硬度。此外,无色透明钻石硬度比彩色钻石硬度略高。
切磨钻石时是利用钻石较硬的方向去磨另一颗钻石较软的方向,只有用钻石才能磨动钻石。
虽然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其解理发育、性脆,所以在成品钻石的鉴定中,禁止进行硬度测试,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密度
钻石的密度为3.52(±0.01)g/cm3,由于钻石成分单一,并且很纯,所以钻石的密度很稳定,变化不大,只有部分含杂质和包体较多的钻石,其密度才有微小的变化。钻石的这一特征在鉴定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