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002jwoGDty6ERw03Jwzbf&690
李宝林,1936年生于吉林四平,祖籍李园街道办事处(原门村镇),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大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院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作为中国当代山水画重要代表人物,李宝林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并倾注自己的情感,在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上的多种新创造,建立了一个有传承、有发展的属于自己的整体艺术面貌。
丹青不知老将至
――访平度籍知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李宝林
本报记者 谭晓鹏
“作为平度人,很遗憾至今还没回过平度,明年一定回家走走。”这是平度籍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见到我们后说的第一句话。只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家乡人倍感亲切,让原本陌生的我们拉近了距离,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作为平度市画院建院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12月1日,记者跟随高登舟院长、万新平老师,远赴北京采访平度籍知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李宝林。适逢十二名家年度书画联展在首都体育馆名人书画馆举行,开幕式结束后,我们采访了李宝林先生。
李宝林,祖籍李园街道办事处(原门村镇),祖父14岁的时候,跟随父辈“闯关东”来到吉林。李宝林出生在四平,父亲和爷爷都是铁路工人,在火车汽笛的长鸣和车轮轧过铁轨时的咣当声度过童年时光。16岁那年,同学从《星火》杂志剪了一大本插图,都是俄罗斯和苏联的油画,李宝林看得醉如痴,对列宾和苏里柯夫崇拜极了,开始用调和漆在木板上画土油画,并立志要当一名画家。第二年,年仅17岁的李宝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李宝林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郭味蕖、李斛,现在都成了他的老师。他在班上品学兼优,而且还是学生干部,毕业分配时完全可以留在北京,但他主动要求当兵,穿上海军军装,来到了南海的海岛上。14年的海疆生活,让李宝林在南海烈日之下完成了一次人生的升华。狂风巨浪的激情、蕉风椰雨的浪漫,驱使他笔端跃出一个又一个海的儿女的形象。《欧仔》、《渔家宝宝》、《晚风》、《第一封家信》、《香蕉花》、《海风暖洋洋》、《闽海石城》,一幅幅带着海味的中国画相继问世,创造出了一批丹青水墨画史上绝对崭新的形象。
1976年,李宝林从南海舰队调回北京,带着盈箧的画稿,带着久储胸臆的海岛、渔村的记忆。这时候他开始画一些风情性的小品山水,同行们看了都很喜爱。1985年,他的《江州晚霞》、《乐山大佛》、《悬空寺》等7幅作品,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五岳三山、今古风情”画展。这是他第一次以山水画家面目登台亮相。李宝林说:“那次可染先生来看展览,看了我的作品后,他特别高兴地说:‘宝林,这么多年,我第一次比较集中看你的山水。你画得不错,特别是你的线用得比较好!”’受李可染先生的鼓励,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李宝林由人物风情画创作转向山水画创作,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独有的风格。李宝林说:“大山,在中国是故乡与祖国的象征。我爱山,爱其凸显天地之大,宇宙之穷。”
李可染先生曾说:“我有个很喜欢的学生,可惜他没有学山水。”那个学生,就是李宝林。李宝林说:“艺术的道路上,人物画受叶浅予先生影响最大,山水得益于可染生生,在中央美院的老师中,可染先生的人品和画品最为我景仰,他的治学思想、苦学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对山水画的兴趣,细想起来,完全是可染先生人格魅力的感染。”
李宝林的大写意山水画继承发展了李可染大师“李家山水”的衣钵而又卓然独造,成为我国当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家。其作品强调笔力和意境,以“金石”入画,笔墨浑厚华滋,线条朴拙旷达,放笔直取,直抒胸臆,犹如陈年佳酿,令人回味无穷。他所开创的大写意绘画符号系统,为山水画注入了强悍的文化品格,彰显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气象,在大写意层面上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新境界、新高度。去年4月《大山回响——中国画展》在维也纳开幕,李宝林、陈雅丹和李九红3位中国艺术家的32幅中国山水画和人物画,令奥地利艺术爱好者领略了中国水墨绘画艺术的魅力。对此次画展,李宝林表示,在绘画艺术领域,长期以来西方人偏爱油画,而对中国的水墨画艺术比较陌生,选择法国巴黎和奥地利维也纳这两座欧洲艺术之都举办中国画展,就是希望通过这种交流形式,让更多西方人逐渐认识中国的绘画艺术。
聊完自己的人生艺术经历,李宝林先生和我们谈起了平度。“虽然没有机会回家乡,但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几年平度很有影响,‘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在北京很有名气。”李宝林高兴地说。听完高登舟院长介绍平度画院的发展和创作情况后,李宝林边翻看作品集边说:“平度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历史悠久,文脉兴盛,出了许多著名画家,像姜宝林、康成元、梁天柱等,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当问及中国画界“二宝”之说时,李宝林说:“这是叶浅予老师说的,大宝就是我,小宝是姜宝林。特别巧的是我们名字都是‘宝林’,都受业于可染先生,祖籍都是是平度,非常有缘分。”
和高登舟院长谈及画院的发展时,李宝林说:“我在海政创作室和中国画研究院主抓创作研究,我的体会是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自己搞创作,二是培养基层艺术人才。你们作为最基层的画院,也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一要出人才,出好作品,多组织外出写生,培养骨干队伍,这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军。二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名家讲座,多搞展览,展示画院创作成果,提高知名度。艺术当与城市一起发展。不仅要建设经济发展的平度,还应建设艺术大发展的平度。”
“丹青不知老将至,生死刚正谓之骨。”这是李宝林写生最常写的两句话。年届77岁的他,虽然前些年做过两次帕金森手术,但不以名自居,止步不前,而是在艺术的道路孜孜以求,不停地探索着、前行着。李宝林说:“别人退休了,都是好好享受晚年生活,我退休了反而觉得比不退休还忙。手术恢复得很好,艺无止境,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地画得更好一些。”
说到中国画的发展,他对高登舟说,中国山水画正处在过渡时期,在转型工作上,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都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我们这一代应该沿着这种改革道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上实践得更好。我们这个时代,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对书画家创作都是非常好的。创造更加完美、更加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来回报时代、回报社会,这才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历史职责。
儒雅、大方,文静略带娃娃相的脸挂满笑容,举手投足和酣然畅谈间,散发着与众不同的人品魅力,这是采访自始至终李宝林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位“老乡“的热情和艺术家的风范。采访结束后,李宝林欣然为平度市画院建院20周题词:弘道养正,翰墨传情。并和我们相约明年清明再见,完成他的寻根之旅。
http://s9/mw690/002jwoGDty6ERwhlt7ad8&690
http://s7/mw690/002jwoGDty6ERwhwuyi16&690
http://s12/mw690/002jwoGDty6ERwhtVQnfb&690
http://s16/mw690/002jwoGDty6ERwhf7dl2f&690
http://s14/mw690/002jwoGDty6ERwhiHMN3d&690
http://s14/mw690/002jwoGDty6ERwhr2c56d&690
http://s8/mw690/002jwoGDty6ERwj2b0ra7&690
http://s2/mw690/002jwoGDty6ERwk6vwRc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