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志强  书法作品

(2013-09-05 07:53:45)
       http://s11/mw690/7e67e2a3tx6Cpc5R5DI1a&690 书法作品" TITLE="韩志强  书法作品" />

http://s5/mw690/7e67e2a3tx6Cpc5Trdaf4&690 书法作品" TITLE="韩志强  书法作品" />

        http://s15/mw690/7495405bge1a1e6ba1f8e&690

     韩志强,1943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曾任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桥梁专家,职业生涯里全是高速公路的设计研究,还获过鲁班奖。退休后,他来到上海。

    其自幼对古文字有浓厚的兴趣,曾入中国书画高级研修班学习篆、隶、草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从事甲骨文书法三十余年,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书法展,并获金奖和一等奖三十余次,作品入编画册四十余部,部分作品被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和个人收藏、碑刻。

    20087月在上海举办甲骨文书法个展,2008813新民晚报整版报导甲骨文书艺,《甲骨文书法杂谈》论文入编《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跟韩志强学甲骨文书法》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现为中国甲骨文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甲骨文世界记忆专项基金理事长,中华甲骨文学会理事(台湾),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

 

               袁秀环老师艺术简介

                   http://s4/mw690/7495405bge1a1eab84d03&690

    袁秀环,女,与韩志强老师系夫妻,结婚40多年成了丈夫的助手,喜欢上网追踪甲骨文研究的最新动态。

    现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甲骨文世界记忆专项基金秘书长,中华甲骨文学会会员(台湾),中国大道书画学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老龄委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

    书画作品多次获国内外金奖并被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等国单位与个人收藏。

   《跟韩志强学甲骨文书法》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欢迎登陆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hanzhiqiang100

    地址:上海鲁班路38815503        邮编:200023

   

2008-08-13

“甲骨迷”韩志强 甲骨文赞奥运

       本报记者:胡晓芒 摄、姚丽萍 文  来源:新民晚报)

        http://s8/mw690/7495405bge1a2174d88e7&690     http://s2/small/7495405bge1a217fb81a1&690

韩志强,65岁,桥梁设计专家,鲁班奖获得者,痴迷甲骨文书法。他是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其书画作品等参加60多次全国展和国际展,获金奖及一等奖30多次。

今天,卢湾区打浦桥街道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正在展出韩志强的“迎奥运甲骨文书法展”。

3000岁的甲骨文不只停留在龟甲兽骨上,让3000岁的甲骨文走进书法艺术,赏心悦目——这就是一个老“甲骨迷”的人生幸福。

父亲是“甲骨迷”

卷轴右上角,甲骨文“牛”字、金文“牛”字、还有一个汉代隶书“牛”字,3个“牛”字展示着古老汉字的一段发展史。整个卷轴被三个硕大的水墨写意画“牛”,分割成三部分,中间空白处写着甲骨文——“奥运圣火迎来神州盛会  五福吉祥铸就千秋辉煌”,“颂和谐社会扬奥运精神  博世界第一争华夏豪气。”

50多幅“迎奥运”书法作品中,这个卷轴是韩志强的“最爱”。

为什么会迷上甲骨文?“因为我父亲就是‘甲骨迷’。”韩志强很崇拜父亲,老韩先生当年在山西省文史馆工作,专门研究古文字。七八岁时,韩志强看见父亲总是在纸上写一些很奇怪的字,“父亲问我想不想认识最古老的汉字,我说想啊。”于是,韩志强认识的第一个甲骨文就是“人”。

“那时候才知道,一个‘人’字能有那么多写法。以后每认识一个甲骨文,就赶紧告诉小朋友们,真开心。”韩志强说,谁能想到一个小男孩最初学习甲骨文的“动力”,只不过是为了一点小小的“虚荣心”——向小朋友们“炫耀”一下,很好玩的。

妻子也成“甲骨迷”

小“甲骨迷”长大后,读了大学里的桥梁工程,成了一位桥梁设计师。教授级工程师韩志强再跟甲骨文亲密接触,是在退休以后了。

“七八年来,他每天早上5时起床,就是写字,一尺多高的宣纸,几天就写完了。”韩志强的妻子袁秀环说,结婚快40年,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也很想知道,那些从龟甲兽骨上拓下来的到底都是些什么字。

“我就跟他学,那些象形的符号,真是好看。你看看,一个‘鹿’字就有17种写法,每种写法看上去大同小异,仔细看看,它们的性情都不一样呢,有的特意刻画鹿角,有的关注奔跑姿势……”袁秀环翻开一本甲骨文字典,指点上面古老的汉字说。

袁秀环成了丈夫的助手,喜欢上网追踪甲骨文研究的最新动态——现在人们已经认识了1500多个甲骨文单字,考古学还在发展,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新出土了“龟甲兽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破译了过去不认识的甲骨文啦,“写甲骨文书法的,总得跟得上甲骨文的研究啊。”

完成“甲骨文论语”

每天早上5时“开工”,晚上10时“收工”,写一本甲骨文论语,送给曲阜孔庙——“迎奥运”之外,这是韩志强今年要完的成另一个“重大工程”。

“一直想写一部‘甲骨文论语’,想了很多年,终于要梦想成真了。”韩志强摸摸厚厚一沓作品,仔细看看那些墨写的文字,忍不住笑了——用一种最古老的汉字,记录一部“比较年轻”的伟大著作;那些3000多年前的字原本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如今,竟活跃在徽墨宣纸之间——中华文明的传承,就这么活生生的!

韩志强写字累了,要歇一会儿,怎么个歇法?13岁的小松——韩志强的外孙这时候就出场了。小家伙擅长下国际象棋,他把棋盘的奥妙一一告诉外公。“小松爱下国际象棋,为了什么?”韩志强问外孙。

“不为什么,就是好玩。”小松答得干脆。

“甲骨文也很好玩的,保不准有一天小松也会着迷。”韩志强在心里跟小松,也跟自己打了个赌。

 

 

        走在“甲骨文申遗”的小路上

                              新民晚报记者:朱光)

 http://s7/bmiddle/7495405bge1a24740f726&690    http://s12/small/7495405bge1a24803aa7b&690
 

    桥梁专家韩志强独辟蹊径身体力行古文字“申遗梦”,走在“甲骨文申遗”的小路上。

    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桥梁专家韩志强,今年70岁,怀揣50多项专利成果,却独独抱着“甲骨文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梦想。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期间,他在打浦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班,以讲座等方式,向普通市民推广中华文明之根。对他而言,这就是他这辈子的“中国梦”。曾任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院长的韩志强,职业生涯里全是高速公路的设计研究,还获过鲁班奖。退休后,他来到上海。他对甲骨文的热爱,源于热爱古董的父亲。而直接刺激到韩志强的梦想的是,2010年中国台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请,拟把甲骨文典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世界记忆名录”。

    韩志强认为:“殷墟出土了15万片甲骨文残片,其中大部分在大陆,台湾仅约3万片。”因此,“起码应该两岸三地一起来申遗。”申遗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考察申请方当下对该项目的保护、推广和普及程度。所以,韩志强心心念念推广、普及甲骨文。

 

    甲骨文与书画“六次融合”

   “第一次融合” 十余岁开始练习书法的韩志强,起初琢磨着把甲骨文“书法化”,让生硬的线条也能有律动。

   “第二次融合” 他把具有书法意味的甲骨文作为水墨画的题跋画者就是他的爱人袁秀环。

   “第三次融合” 甲骨文拓片+甲骨文书法,首先他从网上下载好甲骨文图片,然后放大到一个篮球大小,再找到木头按原文字样雕刻,成为拓片后,拓上宣纸,最后再用甲骨文题跋。

   “第四次融合” 他以介绍百家姓的内容推广甲骨文,一个姓占一张宣纸,以甲骨文和行楷隶草等字体相结合的形式介绍百家姓的各自来源。

   “第五次融合” 把甲骨文中迄今为止还未破解其意的2500多字,以书法的方式保留下来待后人研发。于是,他开始创作巨幅“天书”甲骨文书法。在社区文化中心书画社的地板上,他创作了5米长、4.3米宽的巨幅作品全都是没人认识的甲骨文字。“我就依照其字形的美感,把这些没有逻辑互文关系的字先写出来。”

   “第六次融合” 把平面作品拓展到了表演舞台。在去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的舞台上,韩志强与夫人联手现场作画并书写甲骨文,与此同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一支20人的民乐队作现场伴奏……

 

    别人吃大龟我们“只留片甲”

    韩志强递过来的名片上,有一行字“甲骨文世界记忆专项基金理事长”,这个“专项基金”是他与爱人各掏5万,总计10万,挂靠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旗下的。基金会还派一名工作人员来监管该笔款项的使用。“把自己的钱变成公家的钱,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投入甲骨文保护。”

    为了"再造"甲骨文,在课堂上当教具”,夫妇俩还曾租住海南宾馆2个月,以300元的单价买了二三十头大龟,请别人吃,自己只求片甲。随后,他们把龟甲带回上海的课堂。目前,能够坚持学习的只有两个学徒:一位是中学语文教师想学成后回校开兴趣班,另一位是外来务工者的孩子王嘉杰因不收费而想“好好学”。

 

    保护推广普及走“三步申遗”

    亟待保护、推广、普及甲骨文的现状,进一步“刺激”了韩志强。为了实现“申遗”,他把梦想分为三步。

    把共9本数百万字的“甲骨文书法丛书”付梓迄今为止,大部分出版社都觉得此事没有经济效益,没法出版(这9本书分别是《甲骨文书法基础知识》、《甲骨文书法章法》(上、下本)、《甲骨文常用异体字大字典》(上、中、下三本)、《甲骨文天书》、《甲骨文百家姓》和《甲骨文四字成语书法》)

    在社区等地组织“甲骨文赏析”类讲座。

    在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举办展览。

 

韩志强教授向文化部赵少华副部长汇报甲骨文传播情况

http://s5/mw690/7495405bge1a260505ac4&690
文化部赵少华副部长在“甲骨文世界记忆倡议书”上签名
http://s7/mw690/7495405bg7cf6a36894a6&690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了解甲骨文推广情况

http://s12/mw690/7495405bge1a269ab36fb&690

         http://s16/mw690/7495405bge1a26f01129f&690

老师博客点击下面链接进入

blog.sina.com.cn/hanzhiqiang1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