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地震和小地震的差异

(2022-06-01 06:39:09)
标签:

大地震

匀阻段

大震图象

小震图象

分类: 地震

 

2022/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将于202210月召开。 

43专题《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终于承认“小地震和大地震(7级以上)具有不同的破裂过程”。本专题聚焦“在中国大陆乃至全球的大地震的发震过程的回溯与总结”。 

实际上我们早就认识到大地震和小地震实质性的差异(见我的博文“1-地震是什么?"),认为通常岩石的破裂只能形成小震,而造成灾害的地震不仅仅是岩石的破裂,而是是岩石断层破裂粘滑失稳,在破裂贯通时才产生失稳应力降,大地震与平直断层有关(马瑾,1989)。王绳祖(1991)认为突发错动失稳的发生必须具备匀阻条件,只有经历一系列小错动,铲平断层面。从而实现匀阻化。洪汉净(1994)通过数值模拟证明,具有较长的匀阻段是发生大震的首要条件。 

大地震和小地震的差异

我们一直关注在中国大陆乃至全球的大地震的动态图像,研究其中的发震过程。发现大震图象异于小震图象。小地震反映能量积累,大地震代表能量释放。中强地震反映断层活动,而大地震反应了地块运动,而特大地震则反映大板块的运动。 

1900年以来发生M>=5破坏性地震近10万次,其中 Mw7以上地震不到1500次,数量仅占1.5%左右,释放能量却占94%。而16Mw8.5以上地震却释放了10万次破坏性地震近65%的能量。


根据板块运动理论和GPS观测的板块相对运动的速度,全球板块错动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而根据大地震的能量释放,断层错动的能量又是很不均匀的。这里是否存在某种悖论?

 参考文献

王绳祖,1990,浅源地震的失稳过程是破裂扩展抑或摩擦错动,第二届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文集,地震出版社。

洪汉净,1994,从地震模拟看匀阻段与大震的关系, 地震地质,2,109-114

洪汉净,刘培洵,于泳,陶玮,郑秀珍,2003,百年来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微动态分期及其空间分布,地震地质,2003,25卷,3,394-402

洪汉净,陈会仙,2008,地震活动格局变化、构造应变再分配以及承载转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集,409-4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