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菲律宾火山带
标签:
南特提斯菲律宾宋体喷发俯冲带 |
分类: 世界火山分布 |
琉球-菲律宾火山带
琉球-菲律宾火山带属于西南太平洋俯冲带。西南太平洋俯冲带火山活动区是全球火山分区中火山、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历史活动火山数占全球的29.7%,7级地震数目占42.3%。太平洋西南缘的火山大致形成一个交汇于班达海的三叉形火山弧:琉球-菲律宾弧,巽他弧,与新几内亚-汤加-新西兰弧。这里只有巽他弧是相对连续的火山弧,其他地方板块运动比较复杂,火山弧相对比较短也不连续。
三叉弧的北支—琉球-菲律宾弧,是菲律宾板块及其西缘的欧亚板块碰撞的边界,欧亚板块南部向南东运动,除了在吕宋岛西侧向东俯冲形成马尼拉海沟外,在巴拉望岛北侧、苏录海和苏拉威西海南缘分别形成向南俯冲的海沟。由于欧亚板块南部相对于菲律宾南东运动,在菲律宾存在左旋剪切断裂。西支是巽他弧,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碰撞,巽他弧西段的苏门答腊形成右旋剪切断裂。东支是新几内亚-汤加-新西兰弧。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边界,西段近东西向,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受到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的影响,在新几内亚岛北部形成一些左旋剪切断裂。
目前复杂的形态源自中新世-早上新世班达弧相对于澳大利亚-伊里安板块的仰冲,碰撞带北支的转换断层加速了弧的弯曲。帝汶和斯兰的俯冲和火山活动在碰撞后停止了,然而在岛弧的最东部依然活动 ( Norvick,1979)
琉球-菲律宾火山带包括琉球俯冲带和菲律宾岛弧,都是菲律宾板块西缘的俯冲带,总体成一向西凸出的弧形。琉球俯冲带是向西俯冲的,而菲律宾弧东西均存在海沟,北支为向东俯冲的马尼拉弧,南支为向西俯冲的菲律宾弧(Newhall &
(一)、九州-琉球-台湾北火山链
日本九州火山大致分两条线,北部的一条为北东东向,位于中央构造线向西延伸线(Usuki-Yatsushiro构造线)以北,Setouchi沉降带的别部-岛原地堑内,别部、阿苏、云仙岳火山等位于别部-岛原地堑内第四系地层上,而地堑外为第三系地层。南部的另一条为北北东向,琉球海沟俯冲带的火山前缘,包括雾岛、樱岛、开闻、硫磺岛等。
在本州火山活动位于Setouchi沉降带西侧,远离俯冲带,在九州,大部分火山活动位于沉降带内,而在琉球岛弧,火山位于冲绳沉降带东侧,靠近俯冲带。
地形变测量表明90年来中九州地区地壳以 1.4cm/a的速率产生南北向的引张,并且以2.5mm/a的速率下沉。琉球俯冲带弧后火山
南开俯冲带后地震带(无火山)
1、九州火山带
从九州岛北部的鶴見岳到硫黄鳥島,形成一条NEN-SWS的火山弧。火山弧的形成与琉球俯冲带后产生海槽的形成有关。冲绳海槽主要引张发生在1.9Ma前中、南段的扩张(Letouzey & Kimura ,1985)。冲绳南段已经形成洋壳,中段正在向洋壳过渡,基本上没有活动火山。
|
http://s8/middle/7e67b28btad4204a81fe7&690 |
鹤见火山(Tsurumi)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熔岩丘,公元867年发生VEI=3喷发,之后一直平静,目前有水热活动。
九重山火山(Kuju),是一座复杂火山,包括16个安山岩熔岩丘,5个安山岩层状火山,和一个玄武岩锥,历史上VEI<=2
阿苏火山(Aso),破火山口,历史上喷发的大部分为玄武岩到玄武安山岩火山灰,为周期性的斯创博利型或射气岩浆喷发型喷发。1872,1906年VEI=3的喷发,之后有70次VEI=1~2的喷发,主要从中岳喷出,平均1.3年发生一次喷发。
云仙岳火山(Unzen),1990-1995年VEI=4总的喷发体积 0.21立方公里(dre);
雾岛火山(Kirishima),安山岩火山群,包括层状火山,碎屑锥与玛珥湖,1800年后25次VEI<=2喷发, 1959年后在新燃岳(Shinmoedake)喷发。2008年、2010年、2011年都有喷发。
樱岛火山(Sakura-jima)是一座频繁喷发的层状火山,1955年以来断断续续地发生大量武耳卡诺式喷发,平均2~3天喷发一次。实际上樱岛火山还有不同的喷发形式,曾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熔岩流溢出,1471–1476, 1779–1782以及1914也发生过布里尼式喷发,
指宿火山(Ibusuki),是单成因的火山场,包含大量火山锥,玛珥湖,池田阁破火山口和开闻岳层状火山。最高的是922米的安山岩开闻岳,公元885年以前发生过多次VEI=4的喷发。
喜界火山(Kikai)目前大部分淹没在水中的破火山口,公元前4350年曾发生VEI=7的巨大喷发。1934~2004发生9次VEI=2或1的喷发。
口永良部島火山(Kuchinoerabu-jima),层状火山,1933可能有一次大喷发,之后有8次VEI<=3的喷发。最后喷发1980年(VEI=2)。
中野岛火山(Nakano-shima)层状火山,1914和1919分别有VEI=1的活动。
诹访之濑岛(Suwanose-jima)层状火山,1877,1889发生VEI=4喷发,之后有21次VEI<=3喷发。
2、琉球火山带
横当島Yokoate-jima,层状火山,1835VEI=2。硫磺鸟岛火山Iwo-Tori-shima, 1796-1968, VEI<=2。西表岛北北东海底火山Iriomote-jima,海底火山1924-10-31,VEI=4,喷出最大的浮岩快超过1*2米。
3、台湾北火山带
龟山岛火山,层状火山,清朝时发现龟山裂开,流出血红色的熔岩,1785,VEI=0
(二)、台湾-吕宋火山链
台湾南、吕宋、中菲律宾火山链,与南海板块向东俯冲有关。
台湾南面的南纵海槽,花东海脊及台东海槽,在北纬21 度合并成单一的北吕宋海槽。
1、台湾南
除了巴布延克拉罗,都是规模较小的火山。
(1)巴林塘海峡,Iraya层状火山,位于巴坦群岛的北端,形态很年轻的Iraya火山。1454可能有一次喷发活动。其西南33公里有一个无名的海底火山。
(2)巴布延群岛,
巴布延克拉罗(Babuyan Claro)层状火山,火山位于巴布延群岛北,1652年有一次VEI=3的喷发, 1831 有一次VEI=4的喷发,之后有7次VEI=2的喷发。
Didicas
甘米银岛火山Camiguin de Babuyanes
(3)吕宋岛北部火山:卡瓜火山(Cagua),为吕宋岛最东北的层状火山,主要是蒸汽-岩浆喷发,1860VEI=2,目前有喷气和地热活动。虽然在吕宋岛,但是在台湾南火山链延伸方向上。
2、吕宋
Galgana 等(2004)根据GPS认为菲律宾断裂带的主断裂(弹性应变积累可达15公里深)显示35-44 mm/y 的左旋错动,沿Digdig 断层19-28 mm/y,沿Cordillera断裂北段为21-28 mm/y。Macolod Corridor显示了缓慢的左旋斜向引张运动,活动速率为11-13 mm/y。
皮那图博Pinatubo,皮那图博火山以北有5座全新世活动火山,最北的安巴拉,向南有帕多克、托马斯、阿莫荣、阿拉雅特,都没有历史喷发记载。皮那图博火山在阿拉雅特火山西40公里,那提不火山北50公里。
公元前1050, 3050和7460年前有过VEI=6的喷发。公元1450年爆发过VEI=5的喷发。自从西班牙人1541占领以来,皮那图博火山一直不活动。1991年6月15日爆发VEI=6的喷发。
在吕宋岛南部,有一条北东走向的Macolod火山走廊:然而只有塔尔火山火山有历史喷发记录,其他火山,包括Panay层状火山;巴纳好,Laguna火山场,Maquiling层状火山都没有历史记录。
塔尔火山(Taal),距离马尼拉市仅50公里。在地貌上不突出,一个15 x 20公里的破火山口大部分被湖水充填,仅高出海平面3米。在北-中塔尔湖有一个5公里宽的火山岛,它是几乎所有历史喷发的所在地,是由几个小的层状火山、凝灰岩环以及火山渣锥所接合。1572年以来喷发了34次,1716、1749、1754、1965年均爆发VEI=4的喷发,之后仍有7次规模小一些的喷发。
(三)中南菲律宾火山链
与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有关的火山活动,包括中菲律宾,民都洛、苏拉威西、马鲁古等火山链。
1、中菲律宾
|
http://s12/middle/7e67b28btad42150cb2eb&690 |
布卢桑火山(Bulusan):位于吕宋岛南部,1565米高的英安岩-流纹岩层状火山,1979和1981年分别有一次VEI=3的喷发,之后有过5次VEI=2的喷发。2011年2月21日又喷发。
比利兰火山(Biliran),位于莱特岛最北端东面的比利兰火山岛上,由许多安山岩熔岩丘所组成,已知的喷发只有1939年一次蒸汽爆炸式喷发(VEI=1)
2、南菲律宾有15座活火山,
最北的Kanlaon为内格罗斯岛的最高峰,安山岩层状火山,1866年以来有过26次喷发,都是VEI不大于2的喷发
甘米银火山岛位于棉兰老岛北,1948年有一次VEI=3的喷发。
棉兰老岛中部有三座火山,已知喷发规模不大于VEI=2。最东的Musuan是安山岩-英安岩熔岩穹丘,1886年后没有活动。中间的层状火山Ragang火山1786年后有过8次VEI=2的喷发,最后一次在1916年。最西的Makaturing,1882年后没有喷发。
帕克(Parker)为高1824米的安山岩-英安岩层状火山,在棉兰老岛南端,傲视着Sarangani海湾。最后一次喷发在1641年,VEI=5(或6?),引起民都乐暗无天日。这是最近3800年来帕克火山三次大喷发的最后一次。
3、苏拉威西海东缘的桑义赫(Sangihe)岛弧。
位于苏拉威西海东缘,桑义赫岛弧连着苏拉威西岛北缘的米纳哈萨半岛,桑义赫海沟向西北俯冲,形成一条向东南凸出的火山弧。
阿武火山Awu,历史上有过多次喷发,其中1812和1966两次VEI=4的喷发,产生破坏性的火山碎屑流和泥石流,造成8千多人死亡,山顶有一个4.5公里寛的破火山口,火山口湖,1922年时为1公里宽172米深。
Banua Wuhu是一座海底火山,1835年以新岛出现,1848只剩下几块岩石,最近的新岛出现在1919年,但是1935年消失了,1918年发生最大喷发VEI=3。
Karangetang [Api Siau]是西奥岛上的层状火山,历史上频繁喷发,1900年以来喷发41次。最大VEI=3。
4、苏拉威西岛
顿科科Tongkoko火山,位于苏拉威西岛东北端,1680VEI=5喷发,最后一次1880年。
罗肯火山(Lokon-Empung),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北万鸦老附近,山顶海拔高1580米。这里其实有两座火山——罗肯火山和安磅火山,两个火山口相距2.2 km。高于通达诺Tondano平原800米,是苏拉威西最活动的火山。较高的罗肯火山具有一个平的、无火山口的山顶。形态上较年轻的安磅火山具有400米宽150米深的火山口,最后一次喷发在18世纪。之后的喷发来自两个火山之间鞍形中间的Tompaluan。 自19世纪以来Tompaluan火山口喷发十几次,1969年5月喷发后形成火山口湖,1970年喷发产生火山碎屑流。1976年到1980年Tompaluan火山口断断续续有气体和火山灰喷出, 1984年6月初—11月气体喷发,喷发柱高于山顶400-500米。 2000-2003年有一次VEI=3的喷发。2008年2011
索普坦(Soputan)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北,山顶海拔1784米。为小的圆锥形火山,位于通达诺(Tondano)破火山口南缘,为苏拉威西最活动的火山之一,1900年后有近30次喷发,最大VEI=3。在2008年喷发之后2011年6月29日再一次喷发(斯特朗博利式)。
Ambang也是一座大型层状火山,历史上1845年有喷发。位于海湾中的科洛(乌纳-乌纳)火山(COLO),1983年发生VEI=4的喷发。
5、马鲁古
印度尼西亚东北的马鲁古海峡有两条背向的俯冲带,东面一条俯冲带,弧后是马鲁古火山链。西面一条是桑义赫海沟。马鲁古火山链,从北到南VEI=4的火山为:
甘科诺拉(加姆科诺拉)(Gamkonora)火山,为哈马黑拉岛(Halmahera)最高的山,层状火山,海拔1635米。由于喷发中心的不断迁移,形成了一条南北向裂谷分布的延长系列的火山口。最早的记载是1564或1565, 以及1673年。喷发的熔岩流到达海上。最大的喷发在1673年(VEI=4)伴随着海啸。1981年火山灰溢出达千米,最后一次喷发在1987年,有较小的火山灰降落。
Gamalama火山(Peak of Ternate)为近圆锥形的层状火山,基本占据的整个Ternate岛。最后一次喷发在1994年,这里有向北逐渐变年轻的三个火山锥,构成了Gamalama山顶,一些玛珥湖和火山口形成一条裂谷带,平行于哈马黑拉岛弧。16世纪以来火山活动频繁,通常从这些山顶火山口喷出,也有一些从侧翼喷出,如1763, 1770, 1775,和1962-63。
Dukono, 1933 发生喷发,至今多多少少有连续性的爆炸式喷发,有时伴随熔岩流。VEI<=3
马基安(Makian),高1357米,10公里宽的火山岛,1646,1760,1861发生VEI=4的喷发,最后一次喷发是1988年VEI=3的喷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