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情感的分类
(2011-05-12 20:01:21)
标签:
诗歌情感教育 |
分类: 其它 |
1、赠友送别: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例如: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咏史怀古: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3、边塞征战: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4、山水田园: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5、写景抒情: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抒写对美好景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自己的喜悦和陶醉较多。当然,伤春悲秋的诗也不少,也有借凄凉的环境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苦闷之情。其实“写景抒情”几乎是每一首诗必用的手法。
6、咏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例如: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7、闲适隐逸: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8、谈禅说理: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9、思妇闺情:即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多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10、羁旅行役: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11、悼亡诗:悼亡诗多是通过作者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12、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1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14、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5、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