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随笔——《在陶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2013-11-05 21:22:15)

教学随笔——《在陶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返璞归真,亲近自然,是当代人的渴望与需求。艺术能力、人文素养是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陶艺教学,正是让小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意义、泥土的芳香,体验创造的成功快感、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新的教学内容。"作为艺术教师首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陶艺校本课程,经过不懈的发展我校的陶艺教学在不断的走向成熟。

我在陶艺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尝试,得出以下几种比较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以下就具体谈谈我对陶艺教学实践和探索: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首先,在陶艺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因材施教。

    这里说的“因材施教”即是要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自身的特点、优势来培养他,为发展不同的个性而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那么个性是什么?《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开展个性化教学。

    第一阶段:学生刚接触陶泥,对它充满好奇,因此主要是调动学生进入陶艺世界的探索中,所以他们的造型活动是熟悉泥性,体验陶艺活动的乐趣为主。

教学活动的设置主要为体验各种工具、材料、陶泥的效果,体验各种玩泥游戏;体验各种粗细、长短、大小不同的泥球、泥条、泥块、泥板,进行平面或立体的、点线面结合的表现游戏;初步了解和尝试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方法进行个性化造型游戏。具体教学内容有:《压印游戏》、《泥球游戏》、《长长的蛇》、《泥板平平》。

    第二阶段: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培养了学习兴趣,此时,要求学生把初期感觉训练获得的知识通过梳理细化为制作手段和方法。教学活动的设置也提升为感受陶艺为主,主要有学习陶艺成型技法和装饰方法,尝试运用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动物、人物形象的造型活动。具体教学内容有:《各种各样的笔筒》、《瓶瓶罐罐》、《动物挂件》、《我熟悉的人》、《瓜果飘香》、《陶碗》。

    第三阶段:在学生掌握了各种造型的语言和技巧以后,教学中介入了大量的图片与实物欣赏,以拓展更多的造型可能。所以教学活动的设置为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合理利用在陶艺作品中;围绕一个主题或选取一个故事情节合作一组立体或者半立体的陶艺作品。具体教学内容有:《茶壶、茶杯》、《造型各异的时钟》、《有趣的面具》、《会变的泥条》、《卡通小动物》《各式瓶罐》。

    其次,鼓励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在艺术创造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个性需求和已有条件自由选择较适合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调整和完善学习方法。

    再次,根据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开放。

因材施教最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儿童个性差异的认识上。所以这个教学过程的开放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问题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因为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性格、修养等方面都不同,而不同的人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教师应能认识儿童的这种个性差异,发展个性,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去硬性地加以改造或强破其服从,不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不用一致性的思维、一致性的表现方法去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发展其个性。

二:小组合作,发挥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它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个“合作”包括了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交流讨论或者集体制作。在陶艺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不但能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创新的“闪光点”。对于小组合作,我的做法是:

1、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时,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就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间选出一位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

3、学生小组间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例如擅长搓泥条的就负责搓泥条,擅长盘筑的就负责盘筑,擅长捏塑的就负责捏塑……。

4、在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共同研究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制作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培养创新,展示个性。

教学中,如果只强调某种技法的示范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摹仿,这样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的发挥,并会限制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有违儿童本身的创造天性,抺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

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和环境。

   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只授予简单的技法示范,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另一方面我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引发创作思维。

2、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与学生经验有联系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辅导《我家的小猪》时,除了可以在时钟的造型变化上引导学生思考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把小猪的生活以及拟人化的生活表现的生动有趣

3、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4、引导学生欣赏,平时多观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多看古代、现代优秀陶艺作品,提高美的鉴赏能力、辨别能力,激发创作的灵感。

5、我还采用单独创作、个别组合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他们更高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体验成功,保持兴趣。

    谁不渴望获得成功,谁不希望自己被欣赏、被肯定、被赞美?成功是孩子进步的阶梯,同时成功也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心理氛围,使学生把兴趣变成乐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每个人制定一个预期可以达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成功地完成作品,更要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不吝啬表扬的语言,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从取得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

    以上的教学探索还不尽全面,还须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教学感悟:给学生一团陶泥,他就可以捏出自己的整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