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2016-05-31 08:29:59)
有效的教学活动,包含教师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有效性和幼儿参与活动的有效性两个方面,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体现,从传统的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幼儿主动地“学”。 本文拟从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有效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提问及反思促进步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幼儿教育中提高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举例说明两位幼儿园中班教师在课程进度及内容一样(语言课《聪明的小鸭》)的情况下,其时间分配及内容设计。从事例中我们发现:A教师的时间安排对中班幼儿而言总体太长;其次,各部分时间分配没有从整堂课的角度来考虑。尤其是问答式复述部分占用了太多课堂时间。如果该教师能提前对教学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并适时调整,这一部分内容就不会完全由孩子的反应决定而无限延长。相比之下,B教师四部分时间安排适度,在时间上做到了有效统筹。
在内容安排上A教师课程设计的四部分始终以复述故事细节为主:表演式复述一幻灯片式复述一问答式复述—课本式复述,策略性显然不够。而B教师注意到了中班幼儿自身的特点,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的四部分依次是:问答式复述一聚焦式讨论一小组活动一分小组表演。整个课程活动转换次数适中,时间掌握适度,有效地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教师备课时对时间的统筹安排是必要的,合理科学的时间分配及相应活动的适时转换是幼儿园有效教学实施的基础。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于幼儿而言,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与教师是否采用游戏的方式有很大关系。马卡连柯曾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非常爱好游戏,也应当满足这种爱好。”但在现实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对此领悟并不深。同一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而非传统的方式进行,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给大班讲解科学活动“太阳、地球和月亮”时,C教师采用了图解的方式,但在提及自转、公转概念时,尽管有色彩鲜艳的图卡及动画演示,幼儿在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时仍很吃力,大部分幼儿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时教师的授课讲解显然是低效的。
相反,针对同一内容,D教师就注意到
三、有效提问
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现实情况是教师提问随意性很大,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问题应体现差别化原则。对于接受新知较快的
2.问题设计要少而精。课堂上低效重复的提问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中应尽量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让问题少而精。再以前文提到的两位中班教师组织“聪明的小鸭”活动为例,A教师的问题大多是每一个故事情节的是非问题或简单的重复,听过故事的
从以上的案例对比中可以看出:教师提问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四、反思促进步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极为重要的。每次课后,教师都应有足够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幼儿园也应给予授课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回顾闪光点,总结不足之处。而教师应将每一次课后的反思都视为新的起点,抱着积极的心态反问自己“有没有比今天上课更有效的课程设计?”并坚持写反思日志,二次创设课程实施思路。这样一来,同一教学内容就能在教师实际教学活动中真正“活”起来,教师也能迅速成长起来,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并最终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教育价值的体现,是教师要努力追求的目标。作为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及学习对象进行相应调整,相信,只要教师能坚持运用有效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等四原则,并坚持养成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有效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成功实施就会成为可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