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好的练笔既充实了课文内容,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促使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我将这学期(五年级上册)小练笔反思做一总结。
一、有感而发的练笔。
我《以走遍天下何为侣》为题,把这个小练笔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按照以往的惯例,学生都是用一两句话来应付差事,而这次却有所不同,虽然在语言表达上有些与课文有些雷同,可学生的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走遍天下何为侣?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爱物随之周游世界,而孩子们却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选择。照相机、宠物、电脑、笛子……当我批改孩子们的作文时,忽然间觉得孩子们长大了,被孩子的文字所感染。
二、入情入境的练笔。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三、空白悬念处练笔。
有的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这样的空白补充练笔,充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了阅读空白的召唤,成为了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四、拓展延伸时练笔。
《鲸》一课后面,有一个小练笔,叫“鲸的自述”。学生对这个很感兴趣。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结合资料,还借助多媒体播放生动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完成小练笔,这样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五、降低难度的练笔。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作品,读起来自然流畅,感情真挚,似乎平平淡淡,但却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如果让五年级的学生仿写作家的作品,特别还要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难度太大。我给学生提示:生活中见到的蜡烛、小草、扫帚、大海等,令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找到对应点如下: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传授知识、毫无保留)
小草(任人践踏年年绿)——强者(历尽挫折、依然上进)
扫帚(带走肮脏、留下洁净)——清洁工(一人肮脏、干净万户)
大海(容纳百川)——伟人(胸怀宽广)
这样尽可能使小练笔的内容具体化,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六、联系生活的练笔。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文本”的环节:“拓展阅读《父爱,在拐弯处》,并借鉴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可以说巴迪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你们愿意把你们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们大家吗?”学生在思索回忆的同时,借助文本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回忆起身边的相似事例,想起有关这样的文章。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扎实的进行小练笔训练,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