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郗虑墓

12月27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拜谒“魏文帝庙”之后,马不停蹄,奔郗庄(张潘乡)而去,探访郗虑墓。
乡间新修的柏油马路干净整洁,宽窄适当。路两旁成行的树木,虽然新栽,也落尽叶子,但仍像稚气少年,朝气蓬勃。路旁新置的公交站牌,很是醒目,随时提醒人们处在什么位置。村民们称这条路为“观景大道”,名副其实。虽然已过冬至,但今天阳光明媚,从车上测温计看,14度。这样晴暖的天,很便于野外探访。
车行至郗庄村口,只见公交站牌上写着“郄庄”。一“郗”(xì)一“郄”(qiè),哪个正确?
走访村民
一郄姓村民领我们到墓前。只见村南边的一大块空地上,矗立着一高大墓冢。冢前分别置有许昌县1987年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许昌市2017年公布的市级文物标示碑。两块碑上,均刻“郄虑墓”三个字。查民国二十二年许昌县志,曰:“郄虑墓,在城东四十里毓秀保郄庄(一说为东汉末年郗虑之墓)。”看来,那时已搞不清是“郄”还是“郗”。史书看,无论《后汉书》《三国志》甚至《资治通鉴》,均是“郗虑”而不曾见“郄虑”。——这恐怕又是历史“疑案”。

墓冢被荒草裹盖着,像盖了一层厚被;周围是人高的青松,在冬日特别显眼,像日夜守卫的士兵;松树的外围,则是比房还高的杨树。杨树虽然落尽了叶子,但其挺拔,倒像更加威武的兵士。与松树、杨树相伴的,便是各种杂草,埋脚掩膝。草与落叶相互混杂,颇显荒凉。墓冢的土围及其身高,远远超过常见的一般墓冢。村民告诉我们:“松树,是去年栽的!当时,北京一郄姓人,不知怎么知道这里有郄虑墓,专程来祭拜。临走,给我哥留下两千元钱,让我们郄家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先人。他走后,我们便商量买了一些松树苗,围着墓冢栽了一周。”的确,有了一圈松树的守护,这个墓的保护就更有保障——像孙悟空保护唐僧,化缘前围绕师傅,用金箍棒划个圆,无形中,妖魔鬼怪等外来力量不得近前。墓的后边也就是北边,现在还是一个很大的坑。村民说,那是堆墓所挖。“几年前,这个墓被盗。当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个洞,洞周围有很多又长又宽不是很厚的砖,上边还有花纹。”村民指着墓的西南方说。
郄庄东边确有韩庄,我们又去探访韩庄,以印证“郄、韩不通婚”的说法。
韩庄人同样热情,先领我们去看村中的“韩家碑”,依稀可见该碑是明代碑,其它字迹模糊。然后又领我们去见一长者,说他那里有家谱。这长者,颇有仙风道骨之气。原来,他是一位退休教师,自己配中药,给自己治病。用他的话说:“自己的病自己治,放心!”遗憾的是,家谱已被另一人家拿去,不在村中。临别,长者特意从生着火炉的低矮暖和的小屋出来,叫人将同去的梁先生唤回,特别嘱咐他并让他转告我们:“我们这个韩,不是郄家说的韩。我们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
关于郗虑,可查的资料不多。《三国志》中有三处:
一是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汉献帝)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时裴松之的注,大意是:郗虑年少时曾受业于大儒郑玄,建安初年为侍中。有一次,汉献帝特别诏见御史大夫郗虑和少府孔融,问孔融:“鸿豫(郗虑的字)有何优点?”融答:“可与他论道而不可与他权柄。”郗虑听后,当即举笏反驳道:“过去,你孔融主政北海,弄得北海政散民流,你会做官吗?”从此,两人不睦。曹操曾写信和解二人。
二是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曹操派华歆进宫抓捕伏皇后。当时,汉献帝正与御史大夫郄虑坐,伏皇后披头、散发、赤脚,从他们面前经过时,皇后拉起汉献帝手,央求道:“不能救救我吗?”献帝曰:“我也不知命在何时!”然后,献帝回头问郗虑:“郄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郗公默然。之后,伏皇后及其宗族即被曹操所杀,死者数百人。
这则史料与《后汉书》中载曹操《假为献帝策收伏后》的策文有出入。策文曰:“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接着,《后汉书》又曰:“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可以看出,抓捕伏皇后,是以郗虑为主、华歆为副的。也就是说,郗虑虽然是汉献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今天的纪检书记),但他的屁股已经坐在了曹操的凳子上。这也能合理解释两个问题:
第一,当献帝回头问他“天下宁有是邪?”的时候,他只好装聋作哑。
第二,当曹操被封为“魏公”时,汉献帝派郗虑持节策命而不是他人。
三是《刘劭传》中:刘劭曾是御史大夫郗虑举荐的,不久,郗虑被免职。被免原因,无从知晓。可以肯定的是,这则史料是郗虑在《三国志》中最后一次出现。
如果比较《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对郗虑的记载,可以看出:
1. 郗虑、孔融互相轻视、抵毁对方。
2.郗虑已知曹操对孔融不满,借机多次向曹陈述孔融罪过,并通过曹除掉孔融。看来,他对孔融怀恨在心。
3.曹操、郗虑互相利用,罗列罪名,最终除掉大儒孔融。
4. 郗虑是个摇摆人物。他一不像杨彪、荀彧那样,是坚定的“拥汉派”——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二不像郭嘉、董昭那样,是坚定的“拥曹派”——对曹操忠贞不二。他是摇摆于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骑墙派”。因为,他是大汉的御史大夫,又充当了曹操抓捕伏皇后、铲除孔融的爪牙。
至于郗虑是否被曹操所杀,是不是韩浩告的密,史书并无记载,应是“郄庄”一带的传说。
以上推断,如有不妥,敬请赐教。
附:该文在《今日头条》上开发后,网友这样留言:
郄,郗,郤三姓同一通用,郄郗郤通假在康熙字典已有证明,历史名人郗鉴在史书记载非常明晰,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其两个儿子郗愔和郗昙历史也有记载,两个老家谱都有注明郗鉴是郗诜之子,中国书法史上书法六郎之一郗愔的书法同时署名郗愔和郄愔,《晋书》中单篇列传的郤诜通郄诜就是郗诜,如今山东青州郗(郄)氏族谱也记载郗郄两字通用,所以郄虑和郗虑是同一人,只不过是文字的历史演变而已,就如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一批简化字,许多傅姓变成了付姓,萧变成了肖,戴变成了代,阎变成了闫等等,文字书写在演变,读音也在演变,近的来说比如“玟”字一直读nin,整个辞海里都没wen这个音,后来出了个歌手“李玟”,他自称李玟wen,错的人多了,也就叫开了,也就有了另外的读音,再比如原来的二分硬币貮和貳,书写错误后也就一直延续了。
有个叫“毛子哥”的网友这样留言:春秋晋国世家郤克、郤芮、郤缺,也有写作郗克、郗芮、郗缺,如此看,郗、郤也是通用的,郄与郤通用。这样解释正常吧。
郄与郤通,郗与郤通,这样很容易解释呀。郄与郗也是通的,至于读音不同,很好理解,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很多。漯河召陵就是个例子,本来是邵,避讳改作召,但读音没有改,所以汉字和地名读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