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潜 夫 论   (东汉)王符

(2018-05-13 10:42:33)
    《潜夫论》中国东汉后期王符撰。10卷36篇。王符(约公元85~163),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终身不仕,隐居着书,"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后汉书·王符传》)。书成于汉桓帝时期。版本以清汪继培笺注本为善。

  《潜夫论》中《劝将》、《救边》、《边议》、《实边》4篇为军事专论,针对当时西北边疆的情况,着重论述如何加强边远地区的防御。主要论点是:早定战守之策。认为"救边乃无患,边无患中国乃得安宁",呼吁及时平乱,反对示弱寇敌、"竞割国家之地以与敌"的惟图苟安、不思救边的做法。选用"明于变势"的将帅。认为羌变以来,边军进战则兵败,退守则城亡,皆因将帅怯劣软弱,"不明修守御之备","无断敌合变之奇",故强调"诸有寇之郡,太守令长不可以不晓兵 ",更不可" 阿亲戚使典兵官"。以"利"激励士卒。认为人皆趋利避害,而当时"士不劝于死敌",是由于"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士卒进无利而自退无畏"。因此,强调明赏必罚,使士卒"必顺我令乃得其欲"。迁内地人民实边。认为土地为民之本,边境地广民稀,"不可久荒以开敌心",应从人多地少的内地迁民实边,使"土地人民必相称",并使实边之民各有所利。强调"均苦乐,平徭役,充边境",乃"安中国之术"。

  《潜夫论》继承孙武论将、晁错实边等思想,对一些基本军事原则的阐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1997年4月版)


作者简介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其生卒年月不可详考。大约生于东汉和帝、安帝之际,卒于桓帝、灵帝之际。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人相友善。其活动在黄巾起义之前。当时东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和严重,朝政更加腐败黑暗,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暴,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王符性情耿介,不苟同于世俗,于是终身不仕,隐居着书三十余篇,以抨击时政之得失,取名为《潜夫论》。

   其所着《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他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把社会的黑暗动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他希望明君能任贤使能,忠信纳谏,天下就能太平。他建议采取考功、明选等办法,来改革吏治,反映了当时庶族地主强烈参政要求。他的政论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视人民的思想,他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这是对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经济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爱惜民力,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设。他反对谶纬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强奢侈浪费和迫害人民的罪行。


内容简介

      《潜夫论》·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汉王符撰。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后汉书》本传称: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着书二十馀篇,以讥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今本凡三十五篇,合叙录为三十六篇,盖犹旧本。卷首赞学一篇,论励志勤修之旨。卷末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篇,考谱牒之源流。其中卜列、相列、梦列三篇,亦皆杂论方技,不尽指陈时政。范氏所云,举其着书大旨尔。符生卒年月不可考。本传之末载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里,符往谒见事。规解官归里,据本传在延熹五年。则符之着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惟桓帝时皇甫规、段颎、张奂诸人屡与羌战,而其救边、边议二篇乃以避寇为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尝徙安定、北地郡,顺帝永建四年始还旧地,至永和六年又内徙。符,安定人,故就其一乡言之耶?然其谓失凉州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宏农为边,宏农内入则洛阳为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则灼然明论,足为轻弃边地之炯鉴也。范氏录其贵忠、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篇入本传,而字句与今本多不同。晁公武《读书志》谓其有所损益,理或然欤。范氏以符与王充、仲长统同传,韩愈因作《后汉三贤赞》。今以三家之书相较,符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前史列之儒家,斯为不愧。惟贤难篇中称邓通吮痈为忠於文帝,又称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结怨,则纰缪最甚。是其发愤着书,立言矫激之过,亦不必曲为之讳矣。

  《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它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把社会的黑暗动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
      
        目录
      潜夫论·赞学第一
  潜夫论·务本第二
  潜夫论·遏利第三
  潜夫论·论荣第四
  潜夫论·贤难第五
  潜夫论·明暗第六
  潜夫论·考绩第七
  潜夫论·思贤第八
  潜夫论·本政第九
  潜夫论·潜叹第十
  潜夫论·忠贵第十一
  潜夫论·浮侈第十二
  潜夫论·慎微第十三
  潜夫论·实贡第十四
  潜夫论·班禄第十五
  潜夫论·述赦第十六
  潜夫论·三式第十七
  潜夫论·爱日第十八
  潜夫论·断讼第十九
  潜夫论·衰制第二十
  潜夫论·劝将第二十一
  潜夫论·救边第二十二
  潜夫论·边议第二十三
  潜夫论·实边第二十四
  潜夫论·卜列第二十五
  潜夫论·巫列第二十六
  潜夫论·相列第二十七
  潜夫论·梦列第二十八
  潜夫论·释难第二十九
  潜夫论·交际第三十
  潜夫论·明忠第三十一
  潜夫论·本训第三十二
  潜夫论·德化第三十三
  潜夫论·五德志第三十四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
  潜夫论·叙录第三十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