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百年马帮古道

标签:
铁索桥古道马帮翻山越岭爬山涉水 |
分类: 骑行点滴 |
说起石屏县宝秀镇的“马帮”古道(以下简称宝秀),实际上是宝秀的先辈们早在百年前开辟的一条通往思茅、版纳的路,在民间通称之为“走西头”。



第二天早上骑去邓耳村,以前马锅头们经常歇脚的一个村落,到达该村后,村子里静悄悄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小孩们上学去了,能干活计的下地了,没人能和我侃侃以前马锅头们过往的那些事了。漫长的岁月使马帮故事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马蹄的脚印已被平坦滑溜的硬化路面覆盖,只有那当年饮马用的大石水缸,静静地倚偎在墙角,缸里的水面上漂浮着几朵水葫芦,倒是村落那成片的土掌房令我惊讶,村民们至今还居住在低矮的土掌房里。









回家的路在远山那边,既然邓耳村没有更多圈点的东西,那就继续赶路吧,由邓耳村原路返回龙潭乡有7公里,走回头不是我的风格,便向地里干活的一村民打听路况,我问:“从邓耳去石屏还有没有另外的路?”村民答道:“有,只不过是毛路。”接着我又问:“是不是那种危险得叫人毛骨悚然的路?”村民笑着答道:“不是不是,是还没有铺起水泥的砂石路。”走土路是我们骑车人的最爱,尽管要从这面山绕道十多公里到对面山,我也心甘情愿。



梯田光影,折射出马帮古老的故事。


山路弯弯,拓印下我的轮辙足迹。

风尘仆仆,一路伴随着我的骑行快乐。

村寨至今依旧没有高楼,保存着那原始古朴的土掌房。


十一点半骑到石屏哥白孔村,又回到了家乡的怀抱,吃中午饭的号角已经吹响,随遇而安,地当櫈来手当桌,来一盒方便快捷的自热米饭。


邑胡寨也是马锅头们过铁索桥后,爬上陡峭的江坡,首选这里为第一个歇脚点,因为这里有高高的寨墙,第二天,再往邓耳——龙潭乡——大风垭——元江方向赶路。


看看这刀削样的山坡和不断迂回的盘山路,事实证明我当初改变行进方向还是比较明智的。

经过两天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我又回到了铁索桥下,虽然我只走了马帮古道其中的一小段,且没有收获点滴有关马帮“走西头”的故事,但马锅头们吆喝着马帮,一步一个脚印,历经艰辛困苦,跨越红河哀牢山,跋涉李仙江无量山的往事,就像电影银幕一样在我眼前划过,仿佛两天来我骑行经过的路,就像当年马锅头们“走西头”那样,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当时,宝秀坝子里人口密集,田地稀少,迫于生计,坝子里的男人们不得已背井离乡,“走西头”另寻生路,谋生计养家糊口,他们走时骡马驮着布匹、烟草等日用杂货进去,回时驮着盐巴,茶叶、中草药等物资归来,就这样,以物易物的方式伴随着马锅头们无数次的往返辗转,以宝秀为起点,逐年形成了经元江,墨江,普洱,思茅,景东,景谷,江城,西盟,澜沧,孟连,勐腊,勐海,景洪等滇南诸县多条线路的马帮古道,乃至后来延伸到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一条“走西头”的马帮古道应运而生,石屏商帮(以下简称商帮)也因此而崛起。有的马锅头以家为重,不辞辛劳,年复一年地在这条古道上来回奔波,不舍不弃自己家;而有的马锅头索性弃农经商携带家口,取道“西头”闯荡生路。比如今天的版纳易武,茶马古道的源头,就有许多宝秀人迁徒到此安家落户,以种茶为生,并开办起了“茶号”经商,将茶叶销往全国各地。至今百年已经过去,他们的乡音依然未改,我们亲切地把易武叫做石屏人的第二故乡。不得不说,茶马古道与普洱茶的今天,同屏商们“走西头”的轶事息息相关,起码,屏商们对普洱茶的声誉立下了汗马功劳。
好了,不扯这些猴年马月的事了,话归正题,讲讲我的骑行。
横卧在小河底江上的百年铁索桥,是宝秀人“走西头”千辛万苦的开端,据说从前桥面上铺着厚厚的板材,人和马帮如同坦途般地从桥上平稳过江。光阴荏苒,百年过去,而今的铁索桥只剩下了十一根光滑的铮铮铁链,随风晃荡在空谷里的河面上,那铁链仍旧依依不舍地紧紧的牵拉着两边山,诉说着马帮古道沧桑的那些事。

原计划的线路是:石屏——宝秀——铁索桥——邑胡寨——哥百孔——邓耳——龙潭乡——洼垤——石屏,但经过实地查看,通过铁索桥后,江对岸那边的山路委实太长太陡,预感自己的体力难以承受,担心延误时间而赶不到龙潭乡食宿,所以临时改变主意反过来骑,这样,山路的坡度相对较缓一些,中途体力不支时,还可以在元江洼垤乡食宿。

一路向西,探访西头马帮古道,触摸宝秀人昔日“走西头”的脉搏,走进马锅头们常宿歇脚的村落,聆听百年前“走西头”的传奇故事。

刚刚出门5公里左右,碰到养路工人在砍行道树,呜呜,以后骑车休息时,连遮阴的地方没有啦!

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河谷平缓路段,两旁矗立的山壁陡峭险要狰狞,路段上时而会有细小的碎石落下,气温微微有些闷热,道路两边的凤凰花树替我庇荫,加上骑行生起的自然风,体感舒服。



五郎沟河与小河底河,属于红河的支流,干旱季节河水较小,卷起裤腿即可淌过河去,你看,河中的大石头上还坐着个牧羊人。


从这里开始,17公里的上坡山路,嘿!挑战体力和毅力的时刻到了,加油!

回眸凝望山下的河谷风光,公路在无尽的延伸,绿菌的秧苗在摆手向我微笑。

上坡山路的难度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钢,40分钟后就骑了11公里,余下的6公里,用半个小时来完成,应该没有问题。

打算爬完坡后,就近在洼垤乡住下,第二天再骑往龙潭乡,然后第三天回家。但中午11点就抵达了洼垤乡,剩下的大半天时间难以打磨,我不想停留,你看大山深处这静谧祥和的哈尼山寨,不如继续前行,去路上观不一样的美景。


洼垤乡至龙潭乡的35公里,全是这样的土路,可以说这是一条自行车的蛮荒之道,很少有人涉足。






原计划的线路是:石屏——宝秀——铁索桥——邑胡寨——哥百孔——邓耳——龙潭乡——洼垤——石屏,但经过实地查看,通过铁索桥后,江对岸那边的山路委实太长太陡,预感自己的体力难以承受,担心延误时间而赶不到龙潭乡食宿,所以临时改变主意反过来骑,这样,山路的坡度相对较缓一些,中途体力不支时,还可以在元江洼垤乡食宿。

一路向西,探访西头马帮古道,触摸宝秀人昔日“走西头”的脉搏,走进马锅头们常宿歇脚的村落,聆听百年前“走西头”的传奇故事。

刚刚出门5公里左右,碰到养路工人在砍行道树,呜呜,以后骑车休息时,连遮阴的地方没有啦!

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河谷平缓路段,两旁矗立的山壁陡峭险要狰狞,路段上时而会有细小的碎石落下,气温微微有些闷热,道路两边的凤凰花树替我庇荫,加上骑行生起的自然风,体感舒服。



五郎沟河与小河底河,属于红河的支流,干旱季节河水较小,卷起裤腿即可淌过河去,你看,河中的大石头上还坐着个牧羊人。


从这里开始,17公里的上坡山路,嘿!挑战体力和毅力的时刻到了,加油!

回眸凝望山下的河谷风光,公路在无尽的延伸,绿菌的秧苗在摆手向我微笑。

上坡山路的难度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钢,40分钟后就骑了11公里,余下的6公里,用半个小时来完成,应该没有问题。

打算爬完坡后,就近在洼垤乡住下,第二天再骑往龙潭乡,然后第三天回家。但中午11点就抵达了洼垤乡,剩下的大半天时间难以打磨,我不想停留,你看大山深处这静谧祥和的哈尼山寨,不如继续前行,去路上观不一样的美景。


洼垤乡至龙潭乡的35公里,全是这样的土路,可以说这是一条自行车的蛮荒之道,很少有人涉足。





两天的路程一天完成,下午5点半到达龙潭乡,该乡地处偏僻,街道干净整洁,路上行人很少,而且整个乡上只有一家旅店可食宿,老板性格开朗爽快,80元钱让我住下还管晚饭。



第二天早上骑去邓耳村,以前马锅头们经常歇脚的一个村落,到达该村后,村子里静悄悄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小孩们上学去了,能干活计的下地了,没人能和我侃侃以前马锅头们过往的那些事了。漫长的岁月使马帮故事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马蹄的脚印已被平坦滑溜的硬化路面覆盖,只有那当年饮马用的大石水缸,静静地倚偎在墙角,缸里的水面上漂浮着几朵水葫芦,倒是村落那成片的土掌房令我惊讶,村民们至今还居住在低矮的土掌房里。









回家的路在远山那边,既然邓耳村没有更多圈点的东西,那就继续赶路吧,由邓耳村原路返回龙潭乡有7公里,走回头不是我的风格,便向地里干活的一村民打听路况,我问:“从邓耳去石屏还有没有另外的路?”村民答道:“有,只不过是毛路。”接着我又问:“是不是那种危险得叫人毛骨悚然的路?”村民笑着答道:“不是不是,是还没有铺起水泥的砂石路。”走土路是我们骑车人的最爱,尽管要从这面山绕道十多公里到对面山,我也心甘情愿。



梯田光影,折射出马帮古老的故事。


山路弯弯,拓印下我的轮辙足迹。

风尘仆仆,一路伴随着我的骑行快乐。

村寨至今依旧没有高楼,保存着那原始古朴的土掌房。

严重的旱情难不住庄户人家的田间劳作,村民们顶着烈日在给烤烟苗浇水。

十一点半骑到石屏哥白孔村,又回到了家乡的怀抱,吃中午饭的号角已经吹响,随遇而安,地当櫈来手当桌,来一盒方便快捷的自热米饭。


邑胡寨也是马锅头们过铁索桥后,爬上陡峭的江坡,首选这里为第一个歇脚点,因为这里有高高的寨墙,第二天,再往邓耳——龙潭乡——大风垭——元江方向赶路。


看看这刀削样的山坡和不断迂回的盘山路,事实证明我当初改变行进方向还是比较明智的。

经过两天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我又回到了铁索桥下,虽然我只走了马帮古道其中的一小段,且没有收获点滴有关马帮“走西头”的故事,但马锅头们吆喝着马帮,一步一个脚印,历经艰辛困苦,跨越红河哀牢山,跋涉李仙江无量山的往事,就像电影银幕一样在我眼前划过,仿佛两天来我骑行经过的路,就像当年马锅头们“走西头”那样,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后一篇:清清的湖水哎哟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