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维梁先生在《火浴的凤凰---余光中作品评论集》的导言 中,曾这样论赞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成就:「他的笔真的法力无边:
学则博引古今中外,意则翻空出奇,擅于运用比喻,精于铸造警 句,或则幽默机智,或则沉郁深远,有瑰丽之姿,具雄长之气;句
势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令人叹为观 止1。」的确,余光中先生的这只笔真是一只健笔,多彩多姿,老
而弥坚。虽然余先生曾戏称自己:「左手写散文,右手写新诗。」 但这只左手所写出来的文章,不论是评论说理或是创作抒情,都足
以成为华文写作的典范。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理论集中而具体的呈现在〈剪掉散文的辫子〉 一文中。他强调现代散文应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何谓弹性、密
度、质料?余先生于文中有他自成系统的说明。如果能将余先生的 创作理论拿来实际验证余先生的散文作品,如此一来,「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或许能更清楚的掌握余先生散文创作的个中三昧。而 〈听听那冷雨〉则是典型的余氏散文,其中灵活的句式、繁复的意
象与情境的营造,都很适合高中学生来做精读鉴赏,并得以藉此学 习现代文艺的表现技法。因此,本文以余先生的作品〈听听那冷雨〉
为例,尝试以〈剪掉散文的辫子〉文中所提出的弹性、密度、质料 这三点创作理论,来分析〈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创作特色。
以下将逐一参考余先生所谓弹性、密度、质料的说明,在〈听 听那冷雨〉一文中分别找出例证,并予以分析说明。各位教师可以
要求学生先用心阅读余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与〈剪掉散文的辫子〉 两篇文章,然后将本文做为阅读之后的作业练习。本文表格里「举
例」与「说明」的部分,教师可以只提供一个例子,其余的例子则 请学生仿照范例的形式自己从〈听听那冷雨〉文中找出来,并且加
以文字说明。如此一来,既可以让学生精读两篇好文章,又可以训 练学生分析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笔者的学生所交上来的作业虽
然程度不一、优劣互见,但大致上,对余光中先生所提出的弹性、 密度、质料都能有所体会,而学生所找出来的例子,所写出来的说
明也不乏新意与佳作。
一、弹性:
余先生说:「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 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
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致于迅 趋僵化。」所以他认为只要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的基础」,在
情境所需时,不妨使用一些欧化或文言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 言或俚语2。以下即从三个方向来探索〈听听那冷雨〉文中的弹性。
(一)请找出〈听听那冷雨〉一文中欧化的句法:欧化的句法如倒装 句、插入句、被动句等,只要不是生涩不通的翻译腔,适时的采
用欧化句法,可以让文章的句法更活泼新颖。
《例一》
举例:因为雨是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 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 起。
说明:本段文字原意为「雨如敲打乐,敲起最原始的记忆」,「瓦 如撑起雨声的伞」,活泼的句型与特意的倒装,加上不完全
的句子,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例二》
举例: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说明:此为倒装句与插入句。原意是「雨在窗外喊谁」,并插入了 「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作为雨滴的譬喻。「窗外在喊谁」
是倒装句,且既可解为「在窗外喊谁」;又可解为「谁在窗 外喊」。如此歧义、倒装又兼拟人,增加文意解读的乐趣与 迷离的气氛。
《例三》
举例: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 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说明:「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是被动句法。并插入蚕咬的声音- --「细细琐琐屑屑」与动作---「咀咀嚼嚼」的描摹。以
此生动又具体的意象来描写细雨绵密的声情,实是极富创意 的比喻。
《例四》
举例: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噚海底的热浪 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
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说明:此为被动句,将「千噚海底的热浪」放在句前,来强调台风 台雨的气势。 2请找出〈听听那冷雨〉一文中使用文言之处:文言的使用如改造
文言句法,连缀古诗文典故,或文白交错运用等,可使散文句法更简洁浑成。这样的例子在〈听听那冷雨〉中几乎随处可见,作者
信手拈来,拓展了雨中思绪的绵延不绝,也增加读者阅读的乐趣。
《例一》
举例: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 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
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说明:引用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敲在竹瓦上的雨声特别 富有古典趣味,令人联想文人的雅事逸兴。这段描写引用典
故,文白交错且文字自然流畅,即使未曾读过〈黄州新建小竹 楼记〉也不会妨碍读者对本文的理解。
《例二》
举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 都已不再。
说明:连缀了杜牧〈清明诗〉、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王维〈渭城 曲〉。诗文典故的运用,可以拓展散文的时空氛围,还可以使
读者在阅读的当下感受到诗文之美、知识之美。这些诗句都是 文人耳熟能详的共同记忆,但却都已不在,徒增物是人非的家 国之思。
《例三》
举例: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 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
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说明:顺着「三番五次」而一打、两打、三打,自然而机巧的化用蒋 捷〈虞美人〉的词句。妙的是读来并不觉得是刻意的人工嫁
接,而是浑然天成的揉合在ㄧ起。典雅华丽之中又带着浓浓的 惆怅哀痛。
《例四》
举例: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 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
看无」的境界,仍需回来中国。
说明:诗词是中国文人共同的记忆,运用得宜可以提高散文的弹性, 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乐趣。此处配合上下文意,将眼前美国西部
的干旱辽敻景象与诗词中祖国的文化山水做了强烈的对比。同 时,我们也看到一位作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旁征博
引,水到渠成的功力。
(三)请找出〈听听那冷雨〉一文中使用的方言或俚语:余先生认为: 「在美学的范围内,选用一些音调悦耳表情十足的方言或俚语,反
衬在常用的文字背景上,只有更显得生动而突出3。」可惜的是, 在这篇文章中,所使用到的方言俚语仅有一例。
举例: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 川娃儿,武陵少年。
说明:「川娃儿」,作者曾在嘉陵江畔度过中学时期,此处以一句 「川娃儿」点出在四川时的年纪。亲切的乡音口吻,似乎颇以
「四川人」为荣的味道。
二、密度:
余先生说:「所谓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一定 的字数内)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愈
大。」他认为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 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注释4。简言之,文
字的稠密,意象的繁复以及结构运笔的变化都可能影响着一篇文章的 美感分量注释5。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创作恰恰实现了自己的密度要求,无
论在词句上还是在篇章里,都有奇词丽句和美篇佳构可援。
(一)请写出〈听听那冷雨〉一文中文字稠密之处:文字的稠密度是要求 篇无废句,句无废字,配合情境所需,繁而不厌其多,简而不遗其
意,旧诗中有「活字点眼」法类之。
《例一》
举例: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 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
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说明: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 如:「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原意是「雨下得处
处都变成了江,变成了湖,雨不断的下在桥上,下在船上。」 句子浓缩成「满地是江湖」,营造出滂沱景象;「下肥了嘉陵
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更是新奇有趣。透过阅读,雨 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例二》
举例:「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 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说明:顺着前文中雨天的屋瓦、雨滴、雨是感性的女性、雨如敲打乐 等意象,拈出这个绝美绝佳的比喻,极富诗意的描绘出「细雨
绵绵,落于屋瓦」的景象。尤其「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生动而贴切的点出雨中昏暗的天色,「奏」字则呼应前面纤手
弹键的比喻。
《例三》
举例:落矶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 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说明:美国西部的山景就这样写活了,且写得贴切大气。作者似乎有 意将美国西部的山势写得现代西方、摩登有力,所以使用「奇
岩怪石」、「相叠互倚」、「砌」、「雕塑展览」等字眼。如 「壮美」的景观,便可与上下文里中国山水「秀美」的意象做
明显的对比。也让人联想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突怒 偃蹇、负土而出的山石,其坚韧的生命力量。
《例四》
举例: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 `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 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
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说明:鸟鸣啾啾、蛙声阁阁、虫吟唧唧,用字精准。而蛙声沉了阁 阁,尤其有趣,用「沉」字一来蛙声在池里,位置较低;二来
蛙声音域低沉;三来蛙声随着城市的建设而沉默,一字而同时 包含三种解释,更增加阅读的乐趣。
(二)
请写出〈听听那冷雨〉一文中意象繁复之处:意象的繁复不是随意 堆栈,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灵光闪耀,往往牵引出读者广遨的想
像。本文中如排句反复出现、双声叠韵的运用、感官的描写或转 移、时空的压缩或交替等等,意象之繁复凝聚,常令读者应接不暇。
《例一》
举例: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 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嚼。
说明:以千百只蚕啮咬桑叶的声音来形容雨声,富有视觉动态的暗 示;「细细琐琐屑屑」六字又极富听觉刺激,提供读者感官极
鲜明的印象。
《例二》
举例: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 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
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 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说明:此段说明作者无处不在的家国之思,浓郁的思乡之情随时随地 都可能被联想引导出来。透过一个个跳接的意象,读者的思绪
向无尽延伸,新闻标题、谣言、琴声、电影、故宫文物、京戏 等等都成了思乡的媒介。
《例三》
举例: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 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
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雨季。
说明:雨,诉诸听、看、嗅、闻、舔等感官,在童稚岁月中,我们确 曾如此尝试过。雨可以下在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基
隆港、防波堤、海峡、船上,用长句来表现雨季的漫长,而这 些繁复的意象是作者有意安排,由小而大,由近而远,令读者
目不暇接,也不断引发读者自身对雨的记忆或经验。
《例四》
举例: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 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
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说明:以羯鼓一通又一通来比喻雷电交加的雨夜。「电琵琶」(电吉 他)则形容闪电,「忐忐忑忑忐忑忑」七字的双声连绵复词,
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又令人联想到电 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
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三)请写出〈听听那冷雨〉一文中运笔变化之处: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屡 用顿折,笔法生动,值得观摩。在一路而下的句子中,突然一顿、
一折,使得上下文意互相矛盾而激成波澜,增添文章的密度。
《例一》
举例: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 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
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说明:从一阵冷雨,到整个雨季,到思绪的迷离。诚如作者所言「走 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笔势运转,牵引读者跟著作者的思
绪起伏,开始一连串雨的联想。
《例二》
举例: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 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
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说明:时光无法倒流,年少记忆中的故国已今非昔比。质疑、肯定之后,三个排比句「已不再」导出作者明知却又不愿承认,日思
夜梦的那片土地已非旧日慈颜。作者深沉的思念与悲痛流露在 这些文字的转弯处。
《例三》
举例: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 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
回回旋旋的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
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说明:作者除了顺着雨的随想,层层深入,由「湿湿的灰雨」到「干 干爽爽的白雨」(白雪)到「须眉肩头」、「发上一点白霜」,作
者能针对描写的主题予以深化。由眼前热带岛屿的雨季,联想 故土的雨雪,再由白雪联想到自己的青丝,也因思念与流光而
日渐成霜。如此由近而远,由具体到抽象,作者将单一「雨」 的主题延展开来,加强文章的深度。
三、质料:
余先生说:「所谓质料,它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或词底 品质。这种品质几乎在先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
低。譬如岩石,有的是高贵的大理石,有的是普通的砂石,优劣立判注释 6。」另外,在《左手的谬思》后记中他曾提出「我们的散文家有没
有提炼出至精至纯的句法与众迥异的字汇注释7?」的质疑,其中「至精 至纯的句法与众迥异的字汇」似可进一步补充他对「质料」的定义。
余氏曾自豪他以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所凭借的便是他对文字词句 的琢磨。因为:「许多诗人用左手写出来的散文,比散文家用右手写
出来的更漂亮。一位诗人对于文字的敏感,当然远胜于散文家注释8。」 因此,以下试从句型设计与声律推敲二方面,来看〈听听那冷雨〉文
中字词锻炼的独到之处。
(一)请写出〈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句型设计独到之处:余先生在《逍 遥游》后记里曾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
颗丹来。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 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注释9。」对文字
的敏感,对拟人设喻的熟谙,对周遭生活点滴的想象力是余先生多 年创作源源不绝的活水源头。
《例一》
举例: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噚海底的热浪沸 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
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说明:拟人、夸饰、譬喻,作者设计繁复、夸张的词句,使文意拉长 扩充原本的分量。得以强调雨的沥沥不尽,澎湃激扬,使原本
单纯的大雨,多了一层壮阔的联想,显得有声有色,气势磅 礡。
《例二》
举例: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 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
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 瓦吟千亿片瓦吟。
说明:以拟人手法写雨落屋瓦的景象,由一片瓦说到千亿片瓦说。接 着杂以流动自然的叠字描写雨落屋瓦的轻、重、徐、急、间
歇,「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诵读之 中,颇有民歌的节奏,在有限的文字中,营造出生动即兴的乐
音,使得这段文字极富诗韵的美感。
《例三》
举例: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 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
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 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说明:此段文字写得热情而浪漫,大抵曾在雨中与情人漫步者皆能会 心一笑。不说「雨淋湿了长发和肌肤」,而说「把年轻的长发
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通常,人是被雨淋湿的,而作 者却说情人们主动将长发和肌肤交给雨天,显得年轻热情而不 顾一切。
(二)请写出〈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声律推敲独到之处:中国文字是最 适合表现声音节奏的,若能妥善利用中国文字形音义天然结合的优
越条件,不但能创造出抑扬悦耳的文句,还能藉此烘托情境,达到 声情合一的强化效果。不拘形式,纯任自然,干净浏朗的声律之
美,在余氏散文中颇不乏佳例。而〈听听那冷雨〉一文大量运用叠 字、音义相近之字与平庂四声的搭配安排,营造出一种轻淡凄楚的
氛围,贴近的传达作者迷离而绵长的思乡之情。
《例一》
举例: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 香味。
说明:文中规则的交替出现复叠的字词,且「细、嗅、清、新、点」 都是舌齿音读来便有雨滴点点之感。这种文字与内容相互搭
配,声情融为一体的功力,是余文的一大特色。
《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