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殓师》 赏析

(2011-06-21 21:28:42)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理论八分钟

                                       演讲者赵晓芳;

                           小组成员:王彬,杨晓宇,赵晓芳

《入殓师》,日本影片,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电影的主题虽然是死亡,但是你绝不会感到阴森,相反觉得温情,美丽,感动,因为它通过死这个永恒的主题诉说着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对工作的自豪,给人带来一份别具一格的感动。这是一部让你微笑着流泪的电影。

     主人公是一名失业的大提琴手,误打误撞走上了入殓师这个行业,最初他同样对这份职业反感厌恶,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下,他懂得了这份工作的神圣和意义,最后也终于得到了周围人和妻子的理解。

     入殓师主要负责的是葬礼流程中被称为"小殓"的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为亡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一般来说,生活中我们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

《入殓师》没有谈到宗教,可是带给人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观看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与仪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不是归去,而是启程。这是生者感念死者的方式,希望死者有尊严地上路,如同生前一样美丽。生者如何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就是:生者认为死者依然活着,依然感觉到被怀念被尊重。所以,入殓师所做的仪式就是生者对死者最终又最重的敬礼。

第一个细节。两条逆流的游鱼。小林大悟在桥上观看两条在溪水里奋力逆流的游鱼,不时地,上流飘下死去的鱼。这是什么样的鱼?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这种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死鱼为什么顺着溪流飘下?因为鱼为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筋疲力尽而亡。唯有前鱼的死亡,才有后鱼的诞生。试想,这样的死亡不值得讴歌吗?死亡正是为了诞生。

第二个细节。一块小石头。在电影最后一幕,从小被父亲抛弃而怨愤一生的小林大悟,用力掰开亡父紧握而僵硬的拳头,从中滑落一块小石头——这是小林大悟小时候送给父亲的,父亲一直珍藏着,临死了还紧握在手心。小林不由地落泪,原谅了不负责任的父亲,融化了一生的怨恨。最后,一脸释然的小林,把小石子放入怀孕妻子的手中,再按在她微凸的肚子上。这表明什么?这表明父亲虽然死亡了,可儿子在妻子的肚子里诞生了,小石头象征着爱,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传递下去。我想:正是这种爱支撑着人类的精神。在佛学中,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死亡其实是某种诞生的开始。电影也正是此意。

在电影中,入殓师是个失业的大提琴手。一双善拉大提琴的手为死者美容,本身有种隐含的诗意——死亡是灵魂的吟唱。在电影许多画面和配乐,都把死亡当作诗意的过程而看待。

譬如,飞翔的大雁。在电影中,数次出现大雁。在笔者看来,这不是随意的镜头,在电影里,大雁是生命的意象。冬天到了,我们看不见大雁了,是大雁消失了吗?不是的,大雁只是飞到远方美丽的地方去了。而我们逝去的亲人,看不见了,只是去了某个美好的地方,如同大雁。或许某一天,他们会象大雁一样回来,只是这大雁可能不再那大雁,这大雁已是那大雁的后代——生命的延续。

譬如,奏响的大提琴。在小林大悟爱上入殓师这份工作,并四处送人的时候,呈现的画面却是小林大悟在美丽的田野上,在飘着白云的蓝天下,拉着大提琴,无疑,小林大悟内心深处认为:入殓师所做的,和大提琴手所做的,都是美好的事情。入殓师所做的是对死亡的讴歌。没有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何来对死亡的深沉讴歌呢?

因为无比热爱生命,所以无比尊重死亡。

每个人都有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长在自己爱的人的身体里。我深爱过的人,是多么希望他们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哪怕是在他们离去的时候,能够有一双手,温柔相握。
  小林,他这样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可以用自己的温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如果可以,用我自己温柔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那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好得就像,在尘埃里静静绽放的一朵花一样。
 
我希望 我们能在生活中尽力去爱自己身边的人,逝者,即使在得到尊重,再美丽,那不过是生者对死者的弥补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