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学生进校门不久,认识的生字不多,很多生字老师在讲时他们认得,如果不反复呈现,遗忘很快,因此他们在初接触一篇课文时没有迫不及待去阅读的想法,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一字一字的读,拼音能直呼的学生能较快地把一篇文章读正确,对那些不能直呼音节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怕朗读文章。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的办法只是通过带读,学生像和尚念经似的念,最后由于念多了课文也就背下来了。从表面上看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真正的阅读和朗读能力并没有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好动,自制力差,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做小动作。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耐心、宽容性和爱心,同时要有教学的艺术性和善于利用他们年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本学期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
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网络会诊等办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700多条,每位实验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策略库”。下面是从老师们“策略袋”中摘取的部分策略:
①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朗读的办法。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朗读等。
②针对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如重音、语调、标点用法及停顿;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教师范读、引读、领读,让学生模仿换气及气息调整;训练语句连带朗读和语速等办法。
③针对我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达到用普通话正音的目的。
④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叠字叠词的音变和儿化音;“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
⑤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等。
⑥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个性化朗读。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主体性的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才能把朗读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