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瑞士铁路以高效准点、舒适周到、路网密集、功能齐全闻名全球。
资料所限,以下引用数据常有差异,仅供参考,不过也足以让人惊叹。
瑞士是一个小国,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348公里,面积41284平方公里,且国土有3/4是山地。
从1847年开始,两百多年来,瑞士人无休止的修筑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世界上最高质量的铁路网,有5240多公里(2012年资料)铁路,其中国有铁路为2980多公里,私营铁路占2/5;铁路全部电气化,采用无接缝钢轨,无污染,低噪音,同时铁路密度居世界前列。
据介绍,瑞士火车有一项世界之冠,每年人均乘火车的公里数达到2100多公里;一项世界亚军,每年人均乘坐火车47次(虽然瑞士平均两人就有一辆汽车)。
瑞士联邦铁路(SBB CFF FFS,简称SBB)是瑞士最大的国有铁路巨头,据资料显示,每天有1/3的职工乘坐SBB出差或通勤,每天有100多万人乘坐SBB,有200多万人拥有火车半价卡,要知道,瑞士全国人口才854万。
2016年6月1日,被称作“世纪工程”的全球最长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在瑞士正式开通,这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建造了17年。
2017年,瑞士一条以最大角度48度爬升的索缆铁路正式向公众开放,号称“世界最陡铁路”,这条铁路历时14年才建成,超出计划施工两年。为确保乘客在行驶中站直,车厢被设计为外形接近酒桶的圆形,车厢地面会随倾斜角度移动。
瑞士有4条全景观火车线路:金色山口快车、冰川快车、伯尔尼纳快车、威廉退尔快车(由于天气原因调整行程,此次原定坐一段冰川快车的设想未能实现),据介绍,4条线路各有特色,但都是大名鼎鼎,闻名于世。
两百多年一瞬间,瑞士人通过铁路成了阿尔卑斯山脉的主人,同时成为全球公认的铁路专家。
我们此行是自驾,但也有3次坐火车的经历。
第一次,周日,因特拉肯下里德的餐馆关门,有人提议感受一次火车,去因特拉肯晚餐,全体响应。Follow-U的小朱查了路过下里德的车次,阴雨中立刻奔向车站,自助买票,候车。
下里德至因特拉肯的来回车票7·2元瑞朗/人,不限车次,可随意选择合适的时点乘车。
火车到了,比所查时刻晚了3分钟,但一行人仍兴致勃勃登上列车,车厢空旷,乘客很少;不知是否铁轨较窄的原因,行驶中声音很小,但是晃动明显。
列车顺着布里恩茨湖疾驰,中途停靠一站,7分钟就到了因特拉肯。
晚餐后,心满意足的又从因特拉肯坐火车返回下里德。
在没有行李的情况下,坐火车确实方便、舒服适、快捷、准点。
这好像是装运器械和动物的专用车厢。
返回的列车上除了我们一行人,其他乘客寥寥无几。
第二次坐火车是上少女峰。
少女峰铁路1893年12月开始规划并递交客来三大峰的特许申请,1894年12月瑞士联邦议会批准特许,1896年7月开始施工,1905年12月由于经济困难,工程被迫停工两年;1912年8月1日,历经16年的施工,海拔3454米的欧州最高铁路终于开通了,施工花费总额达16万法朗,是最初估算的两倍。
瑞士铁路不同线路运营的火车有各具特色的车箱,少女峰铁路使用的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木制车箱,座位较窄,浪漫怀旧。
在“六、少女峰”中已介绍,游览少女峰,上下行的火车票为213·6元瑞朗/人,没有“门票”了。
少女峰铁路是齿轨铁路,俗称爬山火车,最大坡度达到25度。
这是在上山、山洞内及下山途中错车时在车上拍的齿轨,让人感叹之余联想……。
沿途的车站有露天的,也有在山洞内的,这是上行时途中车站的情景。
途中需换一次车,可能是海拔逐渐高了吧,换乘的是密封性能很好的车厢,只是换乘时间紧,没有把换乘列车的外观留下来。
这是火车下行时换车的站台情景。
少女峰车站位于山洞内,和游客中心直接连通,除了两处观景台,在少女峰上的所有活动都在室内。
齿轨铁路坡度较大,火车从劳特布伦嫩小镇(海拔高度796米)出发,到达少女峰站(海拔高度3454米),加上中途换车共用时1·5小时;下行时没记时间,感觉比上行稍快。
上下行时随着海拔高度变幻,窗外的风景也慢慢流动。
上行是早上9点,下行回到劳特布伦嫩小镇是下午1点多。
这是少女峰齿轨铁路靠近劳特布伦嫩小镇的转弯处,是劳特布伦嫩的一处拍照点,我们在此处看铁路、看火车、看车上的游客,相信我们下行时也在被别人看()。
第三次坐火车是从泰施小镇去采尔马特,采尔马特是无车小镇,坐火车是唯一选择。
泰施小镇的车站敞亮,比起劳特布伦嫩小镇的怀旧车站现代很多。
先在自助机买票,来回票8·2元瑞朗/人。
车厢宽敞明亮,乘客很少(回来时游客爆满,上车晚了,站着)。
从泰施到采尔马特不停站,10分钟左右就到了,出站看见了中文,还区分了繁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