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节,我们2010级和2011级教育博士生很荣幸聆听了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现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学部负责人孙绵涛教授讲授的《教育管理学》课程。孙教授名声很响,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我们早有耳闻,听说他给我们授课,我们倍感期待和兴奋。我们和孙教授一起度过三天快乐时光,课堂上,孙教授思维严谨、深刻、清晰与朴实,充满思性的光辉,语言诙谐、幽默、丰富与时尚,充满趣味的领引,尤其是不带任何讲稿而又娓娓道来的谈话式教学风格让我们折服,内容框架体系完整,思想逻辑结构严谨,就连阅读参考书也能如数家珍。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一见面就能记住我们的名字,在课堂上根据我们工作实际和讲授的内容,及时让我们结合实际发表见解,参与讨论,把学习引向深入。课余,我们和孙教授一起聚餐、唱歌、谈讨教育,他和蔼可亲,积极参与,和我们相处感情甚是融洽。总结起来,我觉得孙教授就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他的独特魅力就是开启众生,点化后学,启迪智慧,提升人性。他让我震撼,让我顿悟,让我追寻。
一、我震撼于他的学术修养
孙教授具有教育家的教学情怀和教学艺术。作为大家,他没有挂大牌,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教师给我导引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学《教育管理学》?学它什么?怎么学它?引起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思考。接着他阐明他的看法。学习《教育管理学》就是要学习教育管理的系统理论,掌握教育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创新意识;学习这门学科就是首先要学知识,通过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升人格,学现实世界知识和彼岸世界知识、学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学现象学知识和元方面知识;其次要学方法,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科研方法和人格力量。学习这门课程就得听、记、读、写、思,学理论,促使视角、思维的变化,特别有一句话我是终生难忘的——不讲康德不叫理论,这可能对我一生的理论学习产生影响。
孙教授具有坚定的学术信念和长远的学术眼光。他在华师早负盛名,在行政上有所起落,但他没有拘泥于行政,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我最欣赏他对教育博士培养目标的理解,他说我们培养的教育博士不应该是EDD而应该是PHD,教育博士应该是精神领袖和思想领袖,不仅是应用性人才,而应该具有很高的学术视野,培养过程中应该解决学术、理论和思维三个核心的问题,其长远的学术眼光无容置疑。
孙教授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与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孙教授是中国第一个当博导后读博士的人,他已年届52岁,却脱离工作岗位到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这才是大家的学养,勇气可嘉。他创立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为中国教育管理理论开辟了先河,他的教育管理理论被翻译成意大利、俄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代表中国教育管理理论最高水准,被全世界所认可。他现在已六十多岁,每天坚持五点钟起床,晚上坚持学习研究到深夜,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二、我顿悟于我的教育事业
我顿悟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理解。以前我对研究方法理解肤浅,在研究的过程中,说的更多的是用了哪些具体方法,通过孙教授对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的论述,我才明白我们做学问不能停留在方法层面,而应该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我们要不断地追问自己理清思路,如我们应该选择哪些方法?为什么要选择那些方法?怎么使用那些方法?这才是谈现象背后的理论本质,这才是具有哲学基础的认识论。这样做学问,才是真正意义上学术研究。
我顿悟于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把握。教育管理学的教材和著作我看过不少,真正用学科论探讨教育管理问题的不多,或者说不太清晰。孙教授主张以教育现象作为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他论证了现象是可以研究的,并探讨了现象研究方法论,任何研究无一脱离社会现象来研究,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通过对教育管理现象的研究,可以找到教育管理现象的基本范畴,即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四个范畴,通过对四个基本范畴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无任何交叉与重复,并且发现每个范畴都包括了基本范畴的要素,所以四个范畴包括教育管理的所有现象,澄清了教育管理模糊说,并且这四个范畴还具有普适性意义,如与社会相对应,就有社会活动、社会体制、社会机制和社会观念四个范畴。
我顿悟于教育管理实践的探索。我在教育管理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惑和问题,通过孙教授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讲解,很多困惑和问题迎刃而解,突然豁然开朗,心中拥有特别敞亮之感,好不快活。如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实质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一般存在着三种状态,第一种是本我状态,第二种是自我状态,第三种是超我状态;这三种状态一般呈现出三种关系:一种是顺位关系,另一种是错位关系,还有一种是交错关系,在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状态关系究竟以哪一种关系为好,这没有定论,也要视具体的时间和状况而定,但一般以顺位关系为好,但有时出现一点儿错位关系,从而使主客体的交错出现一种错落有致的状态也是需要的。又如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教育行政与学校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涉及到教育体制方面的理论问题,指的是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其核心是简政放权,增加学校自身的活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首先,实行政事分开,建设高效、统一的现代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依法行政和政事分开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政府与社会、企业、学校在教育事业上的关系及各自的职责与功能。其次,要针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状况,着力改革我国的教育财政体制和教育督导体制,设立开展教育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的专门机构,逐步形成并完善公开、透明、规范的教育信息发布制度与体系。再如,大规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如何改革?这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机构和规范的改革。在机构的设置上应以扁平式管理为主体,科层管理为辅的两种存在管理机构,扁平式管理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工作落实,提高团队凝聚力;科层管理可以加强指导、培训和评价职能,提高工作质量。当然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主面还得强调精简机构,注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三、我追寻于他的学术追求
我认真聆听了孙教授的授课,并且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仔细研读了他的专著和教材,总体上来说受益非浅,客观上来说理解得很肤浅,并且还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因此,我必须静下心来,在实践中实事求是的学习、反思和提炼,在理论上,我必须努力去追寻孙老师的学术追求,我迫切想探索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刻领悟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基础——方法论;二是构建学习框架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强化哲学基础,提高思辨的张力;四是在实践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五是在实践中深化教育机制的完善;六是不断更新教育管理观念,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七是不断探索主体教育管理观;八是探索求生存,求发展的人性观的深刻内含,利于人的自由发展,消除管理活动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