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性微型课10问10答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教研 |
选拔性微型课10问10答
2021年五月参加过一个区县级的教学能手评选后,写过一篇文章《微型课10问10答》,当时是为了应对一些一线的教师朋友,他们也要参加这样的活动。
今年的五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回过头来看2021年的那篇文章有点简单化,加上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写一篇类似的文字。
微型课是因为申报数量大而采用的一种选拔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微型课时间短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展现教师的综合素养。
能手选拔赛一般采用有学生的微型课,而教师招聘一般采用没有学生的模式。

1问:目前的选拔性微型课与原来的微型课,从学术环境看有什么不同?
新课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片段教学的难度加大,因为新课程强化大单元教学。而目前对这个观念的解读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大”不是指“多”,而是指视野广。
视野广,具体地说就是要有“单元意识”,不能单枪匹马。教学设计、课堂展示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问:有学生的微型课与没有学生的微型课有什么大的区别?
答:有学生的微型课与没有学生的微型课有很大的区别。带有学生的课堂,学生活动必须是充分的。评委不但要看教师的引导是否恰当、科学、流畅,看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看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提升度。有学生的微型课从很大程度上看,更能显现一个教师的综合素养。
没有学生的微型课,所有的环节包括所有的课堂问题全部是教师设计,教师单方面演示,不存在课堂调控,没有课堂生成,更不存在解决课堂生成这一最能彰显教师实力的情景。相对来说,没有学生的微型课课堂难度小于有学生的课堂。
3问:能手选拔赛的微型课一般只有20分钟,并且是带有学生的课堂,如何在20分钟内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答:20分钟只能完成一个片断的教学任务。如果教师非得要给评委展示40分钟才能完成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好的结果。从多年的评审情况看,从头开始娓娓道来的教师的确不少,但这些教师一般都是被淘汰的对象。
4问:20分钟只能解决一个教学片段。选手能确定这个片段的内容吗?
答:一般情况下这个片段是由制定题签的人员确定,选手只能按照指定的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如果遇到只给出一个课文题目的情况,选手就可以自己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段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4年级上册的《猫》。题签可能就是“四年级上册《猫》----(小猫的可爱)”
针对这个题签,选手设计教学环节及课堂展示,前文写大猫的部分必须一带而过,绝不能拖泥带水。要把几乎全部的精力放在“小猫”的身上。要知道在“大猫”身上消耗的每一份精力,都会影响你引导学生感受“小猫”可爱的程度。
例如你还是抽到的《猫》这一课,而题签没有指定内容,那就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你可以选择写“大猫”的部分,也可以选择写“小猫”的部分。但绝不可以选择全文内容。
特别提示,抽到题签的第一件事是认真审题!在现实的选拔赛中我们是经常遇到选手,脱离题签指定内容展开教学的的现象。例如前面说的《猫》:题签制定的“小猫”部分,而有的选手从大猫开始,认认真真地犯糊涂!
5问:微型课的导课与常规课有什么不同?
答:原则上讲,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是常规课的切入点比较宽泛,可以逐渐引入,而微型课的切入点则必须是单刀直入,同时还要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相对来说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微型课的时间短,不允许娓娓道来。
如果一位选手导课用到3分钟以上,评委的印象分值很有可能就打了折扣,因为这个信号告知评委,这是一位不懂得把控课堂结构的教师。
6问:微型课需要扩展环节吗?
答:这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不需要拓展环节,主要看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是需要,看课堂容量能不能允许,或者说你有没有时间拓展的问题。
扩展的原则是,能够有效巩固并提升本片段相应的学科核心能力,能开阔与本片段密切相关的文化视野。
微型课的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间接性的扩展,没有必要。
选手要把握好基本教学任务与拓展环节的关系,评委首先看的是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拓展环节属于锦上添花。谨慎设计拓展环节,防止画蛇添足。
7问:微型课的与学生互动环节可以走过场吗?
答:不能。不能因为是微型课而出现虚假的课堂。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复杂在参赛选手多,题签制定不可能考虑到教学进度,同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公平起见,一般来说举办的教育行政部门都是安排高一级的学生参与。比如题签全部是4年级的内容,而用的学生全部是5年级的孩子。
这样一来教师就有了“可乘之机”,就有了学生活动走过场的想法。
资深评委看的是教师机智地引导过程,看的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看的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升温过程。“过程”是融为一体的,失去学生与教师的真互动,一切皆无法实现。
8问:微型课可以做课件吗?
答:可以。一般来说,微型课教师的备课时间为90分钟。而教师为了参与这种活动,应该是做过充分准备的。也就是说不同类别的教材都是经过模拟的,甚至是某个年级可能出现的教材逐一研究过的。所以有时间制作简洁实用的教学课件。
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学课件的作用和意义。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教学课件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表象形式,虽然它不能说明使用者具备教育现代思想的特征,但从外延看,顺应了这种现代化的潮流。
从教育教学实践看,教学课件的确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二是有效扩充课堂容量,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几分钟就可以呈现,三是化解教材难点,一个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自然场景,几个画面就可以表现得清清楚楚,四是能够有效烘托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微型课的课件不宜过于复杂,以简洁实用为基本原则。一是制作时间有限,二是课堂环节少,不能因为过量的课件展示影响正常的教学情景。
9问:如何应对微型课的反思答辩环节?
反思前,选手要迅速梳理本片段教学过程亮点与缺憾,并且快速查找其真实成因。尤其是“成因”,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课堂场景,一是理性的原因,二自身的原因。
反思的过程,切记少说大话空话。评委不会因为选手说了真话而减分,反之如果选手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一味地推脱责任,可能导致加重减分的可能。
反思还应该有再设计的环节,也就是如果要求选手重新展现本片段,应该如何改进。这个过程不要求阐述全部环节,只是谈有缺陷环节的改进设想。
答辩环节,对教师来说更具挑战性。因为选手很难预测评委的临时性考题。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
一般来说考题都是围绕教学片断引发出来的。
例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评委在看课的过程中发现选手的某一环节背离了确定的教学目标,会提出相应的问题要求选手解答其缘由;发现主要教学环节没有突破重点的相应措施,时间上也没有保证,也会提出相应的问题。针对这样的考题,选手一定要敏锐地觉察到可能是因为自己在这一方面有缺陷而引发出了这个考题。这个时候不是辩解,而是要迅速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给评委留下谦虚谨慎,机制聪慧的印象。
再比如四年级的课文《琥珀》,答辩的题目可能是:语文课堂的科学小品文与科学课堂的科学小品文在教学重点确定方面有哪些区别?
比如《观潮》----(想象画面,感受大潮的壮观),答辩的题目可能是:从“语用”这个角度看,你认为怎样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才能达到有效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目标?
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答辩的题目可能是:你认为文言文教学与白话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在哪些方面?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片断的贯通,也可能是考题的内容。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策略单元,《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题签是---引导学生梳理问题。评委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可能提出“你认为引导学生梳理问题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样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这个时候你要迅速回归这四个方面,思考哪个方面的内容与“梳理问题”联系紧密。首先是“思维能力”,然后从这个联系紧密的方面谈起,自然过渡到“梳理问题”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谈完“思维能力”的提升,不要忘记与“语言运用”这个关键能力的关系,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答:这是一个大课题。教师要成长为一名教学名师,必须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必须有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必须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的支撑。
微型课有微型课的特点,掌握其特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课堂结构,如何分配20分钟,如何通过某个细节展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如何通过某个环节展示教师对新课标的领悟度等,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