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慈善非自宫难以自救
(2011-08-29 20:54:30)
标签:
社会时评原创文学慈善文化 |
分类: 社会时评 |
中国式慈善非自宫无以自救
如果说郭美美事件抖出了中国红十字会太多黑幕的话,那么随后而来的卢美美事件则让中国的整个慈善事业伤筋动骨。一个是红十字会,一个是希望工程,作为中国慈善机构中的两位老大哥,现在他们的威信已经轰然倒地,其他的,类似于青基金、宋庆龄基金、残基金之类的小弟,它们是否能逃脱过这次浩劫?
伤痕累累的慈善机构,在身处这么一个生死攸关的劫难中,本应该痛定思痛、改头换面才对,可个两月以来,它们那种种缺乏诚意的“自救”,又该让多少人寒心!承诺7月底开放捐献平台的红十字会,却屡屡出错,直挑战观众脆弱的神经;对于被爆出的天价消费发票、捐款被截留等事件,相关部门只有解释和辟谣,没有处罚相关责任人;就连接手监督的民政部也说出了胳膊肘子往里拐的话,“媒体再穷追猛打,会伤害整个慈善事业。”
有人说,世界上的慈善事业应该分为两种,即慈善和中国式慈善。
是的,中国式慈善。中国式慈善的特色在于:它是以政府或者官方来统领的,有着体制内的保护,享受着一定的行政待遇和补贴,还要从收到的捐款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它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爱心在国内是无限缩小的,在国外却无限放大的,放大到可以为非洲捐建上千所小学。
现在你知道了为何中国式慈善事业这么令人痛心疾首了吧!因为中国式慈善,已经代表不了捐助人的最初意愿了,它渐渐演化成少数人施恩布善的一个幌子,而且这个幌子往往与金钱、利益、权势、欺骗有关。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到大行其道,是因为它依附在一个叫做专制的制度之下。
专制必然导致垄断。垄断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中国式慈善机构的最大通病,也是中国式慈善制度的发展困境。7月份,全国各地的红十字会收捐以最多四位数完败,这难道不是对我们的最大警示?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无路可退。中国的慈善机构当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它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红十字会开放捐献查询平台,让慈善机构被民政部监管。可是,这些毕竟是马后炮,能挽狂澜于既倒吗?
李某要说,如果改革只止于以上皮毛的话,事实将证明:中国式慈善将永远难以恢复到曾经的辉煌了!因为,中国式慈善的根源问题在制度,在里子而不在面上,不大手术的话,自救永远是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如果让其产生“抗体”了,中国的慈善也就彻底毁矣!
中国式慈善,到底该何去何从?
我们反观西方成熟的慈善模式,不难发现,西方非官方的慈善机构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例如,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虽然只有短短11年的历史,却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它之所以能做大并有口皆碑,和中国式慈善机构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明确了自己“非营利性”的宗旨;不受政府机构的干预!
如此对比,我们就知道中国式慈善事业为何会走入到今天这个窘境了。第一,很多慈善机构都是打着“非营利”的旗帜,暗地里干着捞钱的勾当,连最起码的底线都不能坚守,如何能让捐款人信任?第二,中国的慈善机构受政府干预太强了,从注册,到收款,到缴税,哪一环节不需要通过重重行政之门?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中国式慈善事业的特色:虽有一些民间的慈善机构,可也无法改变官方慈善机构一家独大的局面;民间慈善机构举步维艰,不受政府干预吧你是非法集资,受政府干预吧你又竞争不过官方机构!
慈善事业说到底,它的绝大部分资金是来自民间的,因此从募捐到赈捐,它也必须是一个全民行使、全民选择、全民监管的过程,如果民众连自己的捐款都主宰不了,又有谁愿意在这个无底洞里浪费感情?
既然慈善来源于民间,最终去向也是民间,那么,为何就不能让民间慈善机构和官方慈善机构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并摆脱一些形式主义的约束?
因此,对于已经腐烂透顶的中国式慈善来说,如果想重新找回荣耀的话,除非自宫——阉割掉专制这颗毒瘤,否则将无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