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大学教育原创杂谈社会声音文学 |
分类: 社会时评 |
高考刚刚结束,从统计数据来看,我们的高考人数再一次下降,下降到933万,比最疯狂的08年减少近120万。而且,高考人数下滑的趋势才刚刚开始,有专家预计这种现象要持续到2020年以后。
高考人数下降导致的最直接影响是录取率升高,一些地区现在的录取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意味着去掉那部分辍学、复读、留学的名额,录取率已经达到了事实上的百分之百,一些院校甚至是有分就能上。
这种趋势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原有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僧多粥少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反过来各高校间为了争夺生源,竞争将更激烈。猛一乍看,这是好事:录取率已经百分之百了,意味着我们普及高等教育了,多好!可是,别急——仔细想想,这真是好事吗?难道这背后,就没有隐藏着什么暗涌吗?
中国讲究一句老话:物极必反,凡事都应该慢慢来,拿葛优的话说:步子不能迈大了,不然,“咔”——容易扯着蛋。而在我国又普遍弥漫着一股浮躁的风气,这股风气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高校正不断新建、扩建、扩招,师资队伍正越来越庞大、总体素质却越来越差,毕业生真正掌握的技能正越来越少、失业率越来越高。如果在高考人数持续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国高校面临着这种窘状也许算迫不得已,可是,如果真到了那么一天,我们的高校沦落到和中专、技校差不多的水平,那我们的高校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一个很清楚的事实是,当代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就业率低、起薪低,主要问题不在供需需求上,而是因为高校毕业生不值钱了,好比一件贬值的商品,大街上俯拾即是,谁还稀罕?随着高考人数的锐减,如果我们这种教育现状还持续的话,那么高校毕业生就真的一文不值了,人人都大学毕业了,这有什么意思?连民工都不如,起码民工有力气,踏实。这样一来,我们近三十年来的教育投资都打水漂了,谁来为这个惨痛的代价埋单?而且,我们的大学,本身也在不断贬值,一些所谓的名校,正在玩着自砸招牌的游戏,凭啥走向世界?有人曾戏侃道:“我国的大学不应该分为一流大学、二流大学、三流大学,而应该分为垃圾大学、超级垃圾大学、超级宇宙无敌垃圾大学。”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还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话,离这种论断也就不远了。
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对,必须进行改革,而且刻不容缓,而且是痛下决心。可是,具体该怎么改呢?改不好,“嗵”一声,会不会硬着陆?笔者在这里分享一些意见,与读者诸君共同探讨。
首先,必须打破现有的教育模式,让教育走向市场,走向自由竞争之路。我国以前之所以穷,是因为搞计划经济,通常人算不如天算。事实证明,改走市场经济之路后,经济立即突飞猛进。可是,让竞争走向市场,走向公平,走向良性的道理,世人皆知,为什么就不能适用在教育领域里呢?我国高等教育走到今天这个死气沉沉这个地步,最大的诟病不就是因为在长期的计划教育下,缺乏竞争么?(我国目前主要的教育模式是计划培养、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前者占主导地位。)可能你会说:清华、北大、浙大,华约、北约、卓越联盟之间的竞争不叫竞争么?这的确不叫竞争,在同一种体制下的竞争,说白了就是窝里斗。
而若想让它们之间达到真正的竞争,政府部门就必须放权,让学校成为独立意义上的学校,而不是官场主导下的学校。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里,政府的干预几乎无处不在。我们反观西方成熟的教育模式,可以看出,真正的世界名校之所以是私立的,是因为不怎么受政府约束了,高校自治,经费自筹;而一些州区大学和社区大学靠着政府扶持,反倒是二三流。倒不是说我们的政府也必须这么效仿,但必须要做的是:给所有的高校、特别是部属高校减少经费甚至断绝经费!我国每年在教育方面投入了那么多钱,可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呢?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几成?给它们“断奶”了,它们就必须自己想办法:要么搞到继续办下去的经费,要么关门!而“搞到经费”,归根结底还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让培养出来的人才反哺母校。当然,这个竞争是激烈的,代价是惨重的,每一所高校都有危机感。但是,古往今来,哪一个改革不是惨痛的呢?而中国高校也必须以牺牲一部分高校为代价,以达到浴火重生的目的。这是自然选择,没办法。
当然,以上这个条件的实施是最困难的,因为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会出现类似于上世纪我国经济转型时很多下岗工人那样的社会遗留问题。但是,如果改革避开了这个大前提下,其他的所有改革都是幻影。
其次,在让高校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后,政府部门接着应该做的是,给教育市场提供一个公平、规范、合理的竞争平台。政府不再是干预教育了,而是引导和监督。反观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之所以硕果累累并培养出了一批大师,是因为那时竞争相对公平,三足鼎立:一,国办的,以北大,清华为代表;二,私立的,以南开、厦门大学为代表;三,教会办的,以燕京、协和大学为代表。我国当代高校以国办为主,也有不少民办的,可它们基本上属于“被沉默的声音”。给所有高校一个公平的竞争舞台,那时,什么“北大”、“清华”、“复旦”,都是浮云,群众认可的大学才是好大学。
再次,有竞争了,一部分院校就能脱颖而出,成为所有高校中的领头羊。那时,所有的高校为了生存,自然会使出十八般武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在这种氛围下,你想想,论文抄袭、学术腐败、校德沦丧等,还能成为高校的主流问题吗?还能有滋生之地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还需要投出一大笔资金来扶持高校运转,再投出另一大笔资金来纠察高校腐败吗?把这两笔钱投资到基础建设上,例如补贴宿舍食堂,增加优秀学生奖学金名额和数量,岂不是真正的惠民?
最后,那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高校,自然不会满足于国内的“老大哥”地位,而是发自肺腑地想走向国际舞台。就好比,温饱解决了,有了更高的追求。这时,国家再给它们一些政策上而不是资金上的扶持,岂不是让他们如虎添翼?那种扶持比之于现今的这种扶持,优势在于:它是真正鼓励高校的自我创新能力,而不是让高校在政策优势的怀抱里“被发展”。除此之外,这部分真正走到了国际舞台的高校,还能为我国的教育环境烘托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带动其他高校的共同进步。那时,我们的高等教育,才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
当然,以上所言,虽然看起来有些理想主义,但毕竟是一个时间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即使不进行任何改革,在生源持续减少的未来里,仍然有一部分学校关门或缩水。那时,它们关门的理由是,高校选择不了学生,不得已而为之。而侥幸存活下来的高校,仍将维持现状,不死不活,继续堕落。
僧少了,与其让多余的粥等着腐烂,不如让粥们互相决斗,胜出者喂僧。
横竖都是死,何不放手一搏,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前一篇:爱从不卑微
后一篇:邓遂夫何以“草根”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