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本可以互补的同名书——《费马大定理》

(2012-07-06 19:57:0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

两本可以互补的同名书——《费马大定理》

 

    这篇书评多少是有点奉命而作,所以一边看这本新出炉刚到手的《费马大定理》(阿米尔·艾克塞尔著,左平译,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6月第一版,以下简称“艾书”),一边又分心在想,写个什么题目好呢?同时把19982月上海译文社出版、西蒙·辛格著、薛密译的那本《费马大定理》(以下简称“辛书”)也搁在座右,以备随时对照查阅,兴许可从对照中寻出些宜于发挥的意思来吧。

艾书比较薄,读未过半,我脑子里有个题目了:“新不一定好”,因为我感觉艾书明显不如十年前的辛书好。其实这两本书的英文原版,问世次序正好相反,艾书在前,1996年,辛书在后,1997年;距离怀尔斯(Andrew Wiles1995年正式发表他那两篇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辉煌论文,都不过一、二年,在向公众全面传达和反映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学史重要事件上,都堪称及时。然而在艾书疙疙瘩瘩、不时有不通字句挡路的译文中继续耐心地前行,我渐渐放弃了去计较优劣的想法;我发现艾书在某些历史事实和数学事实的叙述上,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可以对流畅好读的辛书,起一种补充的作用。例如据辛书,怀尔斯是通过证出谷山-志村猜想,从而证出费马大定理的;然而据艾书,怀尔斯证出的,只是一部分的谷山-志村猜想,该猜想说的是“有理数域上的所有椭圆曲线都可以模形式化”,怀尔斯证出的则是“半稳定的椭圆曲线可以模形式化”。当然,这一部分对于推出费马大定理已经足够了。这里显然是艾书更加准确。至于全部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是后来由怀尔斯的学生泰勒(Richard Taylor)等人进一步运用怀尔斯的方法完成的,发表于1998年,此乃后话,故艾、辛二书均未及。又例如,谷山-志村猜想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长过程,需要就许多个例作艰苦的计算,先是谷山为主,谷山1958年自杀后,志村继续进行,于1965年正式提出此猜想;其间还牵涉两位法国数学家韦依和塞尔,猜想的冠名者故也常有韦依,但韦依似乎又不相信、甚至有点瞧不起这个猜想。过程中有些扑朔迷离的情节,辛书不及,艾书有所提示。

总之,这两本书都可读,合起来读则更佳。

三十年前,有篇风靡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也是讲数论上的一个世界难题,特别表彰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贡献。意外的是,这篇文学杰作竟引得许多不懂数学的好事者自以为是地去打“攻坚战”。我当时在报社工作,就收到过数不清的自投稿,堆在案头有一大叠,都宣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鉴于这类情况, 苏步青先生曾批评那篇文章“影响极坏”。数学是理智的事业,文学是激情的产物,以激情宣传理智,理智只被动受表扬,不主动起作用,就免不了被激情所淹没。罗素先生有句名言:“理想的生活,是激情所鼓动、理智所引领的生活。”眼前这两本同名书《费马大定理》,所刻画的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的一个典型。与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全然不同,它们的写作,也是理智引领着激情,而不是激情只为着宣传理智。它们不会迷惑读者,不会引得读者妄想从中去学得有关费马大定理的数学,但是它们确实能使读者对数学上所谓“世界难题”的性质、对数学事业的性质、对数学事业上成功和荣誉的性质,获得若干真切的认知和感受。

三个半世纪以前,被后人称为“业余数学家之王”的费马(那时还没有职业数学家)提出一个定理:当n为大于2的整数时,方程Xn+Yn=Zn没有整数解。题意非常简单,连小学生都看得懂。但是它却挫败了多少数学家企图证明它的努力。关于“费马大定理”的历史,人们已经讲得够多了,欧拉、勒让德、狄里克雷、热尔曼、库默尔、戴德金,每一个名字都标志着某种进展,同时却也标志着当前站点与最终解决之间距离的加大,越进展,目标越远,因为越进展,对问题本身困难性的意识越明确、越强烈。

数论上那些题意简单的“世界难题”的困难性,植根于数学最深处的统一性。数学是“发明”,因为数学概念完全是人类理智的创造物;数学又是“发现”,因为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当着诸概念创造出来之际,已经存在了,只是暂时还不知。数学上深刻的工作,常常是那些能够把不同的概念、不同的领域联系起来的“发现”。当然,要“发现联系”,得先有可以联系的对象。号称“数学家之王”的高斯不愿意从事费马大定理,理由很简单:“它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高斯的直觉实在厉害、实在精准。高斯的时代,能够导致费马大定理得到证明的“联系”根本不可能建立,因为“联系”所要联系的那些数学领域还根本不存在,高斯深刻地意识到:单单在数论这一孤立的领域里,费马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有人把数学比作海洋上的一个个孤岛;其实孤岛不孤,在海底深处,它们是连成一气统一的。费马问题虽位于数论这座孤岛上,但它的根直贯海底,连通别的许多岛屿。当别的那些岛屿还未露出海面,确切地说,还不存在时,怎么可能掘到它的根呢?

高斯的时代,费马大定理是个孤立的问题,但在现代数学的背景下,它却成了综合性特强的问题,它的最终证明,是现代数学众多领域合作的结果,而不是怀尔斯一人突如其来的斩获。这种合作的性质有点特别,多少体现了数学事业的性质:为最终证明作出不可或缺的实质性贡献的人,除了怀尔斯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中正握着最终将触及光辉顶点的接力棒。

获得证明前,费马大定理只是猜想。事实上有过三个猜想:第一,费马猜想;第二,上文提到过的谷山-志村猜想;第三,把费马猜想与谷山-志村猜想联系起来的猜想。谷山-志村猜想极其大胆,例证的计算又异常复杂,很多人认为它是异想天开。这两位日本的数学同志虽然自信颇坚,却未曾梦见一桥飞架,可以从他们的猜想直通费马大定理的终点。架这座飞桥的设想是弗赖(Gerhard Frey)提出来的,他说他能够证明:如果费马猜想错,那么谷山猜想也错,所以只要证明了谷山猜想对,也就证明了费马猜想对。但是“谷山对,则费马也对”这一逻辑蕴涵关系,弗赖其实并未真的“证明”出来,弗赖提出的,也仍然只是猜想。真正完成弗赖猜想严格证明的,是里贝特(Kenneth Ribet)。里贝特1986年的论文大书深刻地确定了:只要对半稳定的椭圆曲线证成谷山猜想,那么也就是证成了费马大定理。“谷山对,费马一定对”,现在是无疑了,但是谷山究竟对不对呢?里贝特这样想:既然“费马对”那么难证,三百年来依然悬案;“谷山对”一定更难证,三百年后未必有解。这位化学家出身的数学家,自己压根不想去碰谷山猜想,当然更想不到正是自己的工作给了怀尔斯决定性的动力,激励他踏上了最后的征程。

怀尔斯从十岁时读E·T·贝尔的《大问题》一书起,就对费马大定理情有独钟,证明费马大定理成了他长期的梦想,但真正采取行动,是在里贝特证明了弗赖猜想之后。椭圆曲线是怀尔斯的看家功夫,里贝特既然已将椭圆曲线与费马猜想联系起来,现在可望耕耘于此而收获于彼了。

    除了职务上不可推卸的工作,怀尔斯摒蔽人事,躲进小楼,朝乾夕惕,孜孜矻矻,施出浑身解数,舞动百般兵器,模形式、自守形式、群表示理论等等一切相关领域的方法和成果都用上了,一块一块地蚕食,一步一步地推进。阅七寒暑,终于在1993年的初夏,在一个数论专家的学术会议上,怀尔斯以连续三次演讲报告了他的工作,宣布费马大定理已经解决。怀尔斯很快获得了巨大的媒体荣誉,用辛书的话来说:“一夜之间,怀尔斯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

    长达200页、分为六章的论文还须接受严格的审查,六位权威数论专家被委托为审稿人。分任第三章的尼克·凯茨(Nick Katz)发现一个疑点,怀尔斯不以为意的回答不能让凯茨满意,他坚持质疑,怀尔斯这下意识到了:这里有个实质性的漏洞,不予填补,就还不能说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已经成功。令人心焦的是,在往后一年多时间里,怀尔斯千方百计,竟未能填补这个漏洞。到了19949月,似乎已经技穷,几乎已近绝望,怀尔斯准备放弃了,他想在漏洞上作一个假设,先将论文发表,留待别人来证明假设,这等于说,他要把最后一棒交给别人了。突然却灵感来了,早先他为计算“类数”公式,采用科利瓦金-弗莱切方法代替伊瓦沙瓦方法,现在他可以重新启用伊瓦沙瓦方法,结合科利瓦金-弗莱切方法来对付漏洞,想到这一层,一切迎刃而解。填补漏洞的计算和论证,怀尔斯写成另一篇论文,他终于贡献出一个完美无丝毫瑕疵的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怀尔斯论文接受审查、发现漏洞、填补漏洞的过程,十分典型地表现了数学事业上成功和荣誉的性质。假使那个漏洞凯茨没有发现,审查就此通过,而在成功庆典、巨大荣誉之后怀尔斯却自己发现了这个漏洞,那么他的内心会怎么样呢?肯定不会像服用兴奋剂未被发觉因而超标夺冠的运动员那样狂喜,说不定竟是一种空虚感、幻灭感。再假使,怀尔斯最后的灵感不来,他未能填补漏洞,只能俟诸将来和别人,那又怎么样呢?虽然不无遗憾,未作最后冲刺,毕竟他在长期的努力中获得了许多新的、深刻的结果,他仍然是成功的,光荣的。费马问题带出了新数学,所以是个好问题;任何人因研究费马问题而创发了新数学,就是个好数学家。总而言之,数学事业的成功和荣誉,是自我界定的,无须数学之外的任何东西来衡量。欢呼啊,歌舞啊,鲜花啊,奖金啊,头像登在杂志封面上啊,声音播在百家讲坛上啊,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成功和荣誉,属于别一世界。人类的凡百事业中,毕竟有数学这样不容自欺的干净事业,人类还是有希望的。(曾刊于2008921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