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生死亡体验葬礼武汉 |
分类: 社会评论 |
“葬礼彩排”究竟演的是哪出戏?
文╱程思明
正如我们不能总是用咖啡来治疗因职场困扰所带来的生理失眠一样,改变人们对待死亡轻视的态度,亦不能简单用“生死体验”的方式进行“不对症下药”。且不说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徒增一种依赖特性,单从人们的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差异分析来看,这样的模拟实验,甚至可能促使人们产生一种对死亡“是一件好玩过程”错感,亦或者因此而弄巧成拙,促使人们更多地用模仿并不令其感到畏惧的死亡方式来终结生命。
以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法律的产生为例,其最初的目的在于凭借着神秘感与契约性,迫使人们去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但即使是这样,尚且也并不能最终杜绝犯罪行为及伦理践踏的发生。因此,对于这场“生死体验”的仪式而言,究竟对于“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有多大的作用,至今仍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具体研究及证据支撑。所以说,我们认为,单凭这种简单的方式就想要改变人们对于生死观念的认知,似乎有些天方夜谭。
然而,换言之,或许这场颇受争议的“生死体验”,最终会因时间的缘故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化,但眼下,这一事件背后所带给我们对于国人自杀率畸高的关注,却不应被停止。一项由2010年发表的全球性医学研究就曾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其中30%来自中国,而在每年因自杀死亡的30万人中,89%以上曾有过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失眠、焦虑、抑郁是导致人自杀最主要的精神性因素。具体到现实生活当中进行分析,竞争压力、生存困境显然是造就如此高的自杀率的发生的根本因素。那么,如何应当纾解这一社会困境,如何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必然应当包括政府在内的政策执行着所不应忘却的职责。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相比于人们对于这件事情的颇多争议,其所引发的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似乎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