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葬礼彩排”究竟演的是哪出戏?

(2013-04-01 08:36:18)
标签:

大学生

死亡体验

葬礼

武汉

分类: 社会评论


  “葬礼彩排”究竟演的是哪出戏?

 

  文╱程思明

 

   昨日,在石门峰陵园名人文化广场上,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策划了一场特别的“生死体验”,让活人“装死”开追悼会。扮演逝者的是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曾佳。上午9时30分,在司仪的主持下,曾佳的大学同学纷纷上前,向她献上爱听的歌曲和告别话,一旁的显示屏上,播放着曾佳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人生经历。(2013年3月31日《楚天都市报》)

 

   联系到不久之前引发社会质疑的韩国“模拟葬礼”和华中农业大学“临终体验”活动,这个由武汉大学生策划的“生前葬礼”,也许能够凭借着其所强调的“活在当下”的意义,改变以往人们轻视生命的做法,但同样也会因所触及到中国传统观念当中的对于死亡话题的禁忌,而再度让这一“另类行为”成为社会舆论所争议的焦点。实际上,在向来以“不知生,焉知死”的姿态处理死亡观念的传统社会而言,大多数的中国人往往都会以现实当中的积极进取姿态去思考死亡的价值与意义。正因如此,对于当前这样一个明显迥异于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社会而言,人们对于死亡并不畏惧的真正原因,则很大程度得益于传统道德约束方式的弱化。因而,如果人们不是从伦理道德以及从中所触及到的社会问题进行查找原因,而仅仅利用一种近乎游戏方式的“葬礼彩排”来重新审视死亡的终极价值,那么,这样的做法只能因陷入一种舆论的诘难。

 

  正如我们不能总是用咖啡来治疗因职场困扰所带来的生理失眠一样,改变人们对待死亡轻视的态度,亦不能简单用“生死体验”的方式进行“不对症下药”。且不说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徒增一种依赖特性,单从人们的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差异分析来看,这样的模拟实验,甚至可能促使人们产生一种对死亡“是一件好玩过程”错感,亦或者因此而弄巧成拙,促使人们更多地用模仿并不令其感到畏惧的死亡方式来终结生命。

 

  以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法律的产生为例,其最初的目的在于凭借着神秘感与契约性,迫使人们去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但即使是这样,尚且也并不能最终杜绝犯罪行为及伦理践踏的发生。因此,对于这场“生死体验”的仪式而言,究竟对于“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有多大的作用,至今仍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具体研究及证据支撑。所以说,我们认为,单凭这种简单的方式就想要改变人们对于生死观念的认知,似乎有些天方夜谭。

 

  然而,换言之,或许这场颇受争议的“生死体验”,最终会因时间的缘故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化,但眼下,这一事件背后所带给我们对于国人自杀率畸高的关注,却不应被停止。一项由2010年发表的全球性医学研究就曾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其中30%来自中国,而在每年因自杀死亡的30万人中,89%以上曾有过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失眠、焦虑、抑郁是导致人自杀最主要的精神性因素。具体到现实生活当中进行分析,竞争压力、生存困境显然是造就如此高的自杀率的发生的根本因素。那么,如何应当纾解这一社会困境,如何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必然应当包括政府在内的政策执行着所不应忘却的职责。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相比于人们对于这件事情的颇多争议,其所引发的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似乎显得尤为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