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九江中师教育史略

标签:
转载 |
分类: 高中奥数 |
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九师也没有停办,它带着九师附小先迁吉安,后转宁都,再去南丰。九师辗转千里、颠沛流离,但依然克服困难,坚持办学,为江西的启蒙教育作出了贡献。
抗战结束后,九师回到九江。在此期间,武宁、湖口、都昌等地也开办了师范学校。1949 年 9 月,武宁师范、湖口师范和九江女师合并成立九江师范学校,实行男女兼收。从此,九师成为了九江市培养小学教师的唯一基地。
1958 年到 1962 年的教育大跃进,九江师范升格为九江师专,武宁、修水也办起了师范专科班,并自称为大学。1959 年 1 月,九江师专和武宁、修水等所谓的大学合并成为九江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九江大学,校址设于二中。
九江大学成立后,教育大跃进仍在发烧。武宁、瑞昌、彭泽、星子、九江县又单独开设了师范学校,甚至乡村中学也办起了师范班,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当然是一塌糊。1962 年大跃进退潮后,所有新设的师范班、校全部下马,九江大学被撤销,只剩下老九师这所中专校。发烧之后是体寒,大跃进退去后的九师,教工和学生人数大幅度减少,一批房舍、教学设备等被调出,九江的师范教育进入了凉秋。
1962 到 1966 年,九师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文革早期,九师闹得很厉害,学生将自己的老师和校领导批倒批臭,将旧有的体制砸个稀巴烂。否定了一切也就否定了自我,1968 年 11 月,九师被撤销,人员被遣散,校舍被占用,财产被瓜分,小将们也不用去教书了,当上知青下乡种地。
自 1927 年独立建校,41 年连续办学,甚至抗日期间都未曾间断,因为文革却荡然无存。九江的师范教育堕入严冬,无一所师范类院校,基础教育的教师来源完全断绝,九江的中小学教育全面倒退。
1971 年,为满足社会需求,九江地委决定在九江县马回岭利用原九江农学院校舍,开办九江地区“五七”教育学校。1973 年,恢复九江师范校名。按严格的传承来说,1973 年的九师已不是当年的九师,只是用了九师的名字而已。
新九师要求搬回到市内,但原校址已被占用,九江地委决定拨款在三里街新建九江师范校舍。1975 年,九江师范行政机构与部分班级教室搬入新校舍。1976 年文革结束,教育事业得以恢复,九江地区决定在九师的基础之上,以三里街新校舍为基地创办九江师专,而九师仍留在马回岭办学。
九师所有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以及 95%以上的教师都转入了新成立的师专,只剩下了十几位教职工和一堆被挑剩下来的毫无价值的破旧图书。显然,这是一场管理上的失控,大家都想去大专院校,中师教育被忽略了。1977 年的九师。人去楼空、荒凉凄惨,分配来的教师听说在马回岭都不肯报到,甚至市里为学校安排的领导也不肯上任。
1979 年,九江行署终于做出在九江市内新建九师校舍的决定。九师原有的在庾亮南路的校舍被分配给了五中和京剧院,九师新校舍选址与孙家垅和廖家垅之间,即后来的长虹大道九师校园。1981 年,九师从马回岭全部迁入新校舍,也算是和当年的九师接上了轨。
1981 年返浔后,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校舍、师资、设备等方面的逐步改善,九师的教育步上了正轨。在学生实习方面,除了自己不可分割的九师附小外,还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安排了双峰、柴桑、人民路等几所小学以及市内几所较大的幼儿园作为实习基地,这使得九师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为了全省重点,学校的生源质量高,毕业生也受到了普遍欢迎。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是九师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
80 年代也是九江中等师范教育最兴旺的年代,九江共有中师学校 5 所。除了九师,还有在共大庐山分校的基础上成立海会师范学校,以及修水师范学校、都昌师范学校和永修师范学校。1988 年,为提高中等师范办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九江市政府对中等师范学校进行清理整顿,决定撤销永修师范、海会师范。1999 年 8 月,根据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九江市政府撤销了都昌、修水两所师范,集中力量建设九江师范。修水师范改为修水县高级中学,都昌师范改为都昌县第二中学。自此,九江仅剩下九师一所中师学校。
集中力量就能将九师办好?答案是否定的。2001 年,国务院要求师范教育升级,即专科教小学,本科教初中,中师体制行将结束,九师要么升格为师范专科,要么就被撤销。合并后的九师仍然因为硬件条件不够,无法升格专科。九师的硬件条件差距主要在于校园面积不达标(九江师专无法升级本科也是这个原因),校园面积并不是学校自身能解决的问题。
2005 年 4 月 15 日,省政府批准将九江师范学校整体并入九江职业大学,同时撤销九江师范学校建制。2006 年 4 月 30 日,两校合并完成,九师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