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人性的善恶从哪里来

(2022-05-12 06:37:41)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遇之善,或遇之恶。我常常想,人之为人、行事为什么常有善恶之别呢?老来,想得多了,渐渐有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人的思想观念来自于“想象”,想象来自于各种“感觉”(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过后的“幻象”。反过来说,人的感觉过后留下来的幻象形成人的想象。

       比如说,你接触了某人,通过各种“感觉”(听他说话是听觉、观察他的外表和举止是视觉、与他握手或拥抱是触觉)对他留下了印象。今后只要别人提起这个人或你想到这个人,浮现在你脑海中的就是你曾经关于他的那些感觉留给你的印象,在哲学中,这些印象叫“幻象”,这种幻象就是“想象”。又如你若曾经被一条蛇咬过,之后这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一想到蛇,你就会想起那是一条长长的,弯曲的,爬行在地下的狰狞的冷血动物,而且你也永远忘不了那种被咬的痛觉。这也是想象。

      人把对大量的人和事形成的单一的想像一个又一个地紧密连接起来,甚至发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这就形成了人的“思想”。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人可以把“感觉”和想象升华为思想,而动物则不能。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当他的大脑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如果让他“感觉”到大量的善良的人和事,受到大量的关于善良的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会在他的潜意识中留下大量的关于善良的“幻象”即善良的想象,那么一般来说,他一生的思想底色大抵就是善良的,这种善良已经植入于他的心髓了。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必是善良的人。我们以为他的善良是先天生就的,是天性使然,是所谓“性本善”,其实不是,如前所述,他的善良是后天植入的。反之则相反,有的人潜意识中则蕴藏着太多的“恶”,也是后天植入的,并非天性即恶。比如,一个幼儿,下意识的抢夺另一个幼儿的食物或玩具,抑或骂长辈,这时,一旁的大人便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即时晓以是非,明以事理,哪怕孩子一时听不懂。如果此时大人不仅不加制止,反而觉得好笑,从旁喝彩鼓励,这其实就是在为幼儿加固“恶”的感觉,植入“恶念”。当幼儿有了大量的恶的“感觉”,成人后必定不会是一个“善良”的人。

       所以,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说,人的价值观其实是在幼年和少年时期就形成了的,那是由他的一个又一个善或恶的感觉的运动奠定了基础的,青年时期,人的价值观就基本定型了。这些感觉的作用就象平桌面上的水,用手指一引之后就向导引的方向流去。

       一个人在成长的幼年和少年时期若感觉到大量的“善”,他的“天性”大概率就是相对“善”的,若感觉到大量的“恶”,那他的“天性”大概率会充斥着许多的“恶”。这种人们常误人为是“天性”的人性,实际上都是后天形成,并非先天就有、与生俱来。这种“善”和“恶”的所谓“天性”将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影响他一生中所有的言行举止、选择和决定。

      因此,人的幼年和少年时期的早期教育十分关键。这种教育当然包括身边的人和社会时时刻刻给他的影响。所以我国古代先人们已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就有了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典故。

       当然,当我说起善时,我说的所有的善都是伟大的,高贵的,哪怕是再小的善。而在中国,一个人最基本的善是感恩父母,尽孝长辈。辨别一个人的善与恶,首先就看他的“孝”。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无论如何标榜自己的善良和忠诚,都是不可信的。我说的恶,并非都是那些十恶不赦的恶。在道德和法律约束下,许多恶实则是“不善良”。有人把这种恶称为“平庸之恶”,比如没有同情心的恶,见死不救的恶,落井下石的恶,岀卖告密的恶,幸灾乐祸的恶,见利忘义的恶,等等,就都是这样一种“平庸之恶”。一个社会如果到处都是这样的平庸之恶,而且人们还司空见惯,那这个社会就岀大麻烦了!上海疫情中产生的大量社会不良现象便是最严重的警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嫉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