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文章成千上万,都不过是读者的心得体会。既是心得体会,便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尽相同之处,各抒己见而已。
世上的书籍汗牛充栋,卷帙浩繁,不可胜数,但书有优劣之异,经典和普通之分,价值天壤有别。读书,就要读好书,读有价值的书,读经典。
好书是良师益友,是人生导师,是指路明灯。读好书,读经典,犹如入宝库取宝,犹如处名胜观景,犹如拜大师为师,受益无穷。那些没什么价值的书,除了休闲消遣之外就别读,读来耽误时间。如今市场上流行的所谓畅销书,大都昙花一现,没什么价值。所谓好书,最少要经受30年以上的时间证明,譬如《傅雷家书》,不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都会受人喜爱。世上的好书多的是,终其一生孜孜不倦也不能读其千万分之一,所以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会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的,特别是那些胡编滥造的书就更是不用去读了,比如二月河的戏说清廷帝王系列,歪曲历史,美化帝王,毁人三观,根本不值一读。
好书和不好的书,有价值的书和没什么价值的书一般来说很容易分别。一是关注历史上或当代名家的评价及其影响即可。二是快速地、或选其部分章节浏览一遍就大抵可知其内容梗概和文字质量,如是,即优劣可见。
阅读有价值的书,好书,经典书籍,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读书,不是为了标榜自己读了多少书,而是为了增加知识,明白道理,洞察世事,修身精进。因此读书不要赶进度,不要抢时间,不要只讲数量。我以为,读书并非真的"开卷有益",那种一年读上百本书的读书方法其实并不可取,大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过目即忘,读了等于没读。
好书,一年读一部也不为少。比如《史记》,比如《圣经》,若天天读,反复读,由此散发开去,进行关联阅读,十年一部也不为少。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读一辈子不就那套四书五经吗?关键在于常读常新,每一次都可以读岀新见解,读岀新思想。
阅读一本好书重在讲求阅读质量。我自己体会,读书质量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要读懂。一本书读下来,要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内容,什么道理,作者通过本书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些书读个一两遍不一定能读懂,因此要反复多读。一本书再厚,再深奥,借助工具书和参考书反复读多了就越读越薄,越读越清晰。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个人一辈子若能读通读烂十部经典,再加上一些关联阅读,就可以做到厚积而薄发了。
第二个层次是要思辨。思,就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矣!读书不思考,等于白读。辨,就是要辨别。怎么辨别?一般而言,读者对任何书,对书中的任何观点和道理都不要盲从轻信,对作者不要盲目崇拜,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明白书中的观点哪些是自己赞同的,哪些不赞同。要敢于辨析,敢于质疑,在辨析与质疑的基础上接受真理,祛除谬误,存留疑点。
第三个层次是要领悟。在读懂和思辨的基础上要分别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对书中的正确的观点和道理加以“领悟”,通过边读边思,升华领悟一些为人处世所认知的正确道理和普世价值,将这些正确的道理和普世价值用于社会实践,这就是所谓“学思践悟”的过程。
第四个层次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关于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明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里的所谓“镜”,即是真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要坚持真理,反对教条,实事求是,避免误入歧途。特别重要的是,真正的读书人,要通过读书知道自己的浅薄和不足,任何自恋、自负、自以为是都是读书人不足取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管中窥豹,一己之见,仅供读者参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