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板桥《赠君谋父子》
(2016-05-19 20:47:37)读郑板桥《赠君谋父子》
郑板桥在《赠君谋父子》中写道:“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郑板桥所说的古书当然仅限于中国的古书。我改两个字吧:“多读经典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我的意思是,只要是经典,不管是古时的还是近现代的、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境界,扩大我们的世界。
什么是经典?世上有许多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自己的标准很简单:我认为,凡是经过时间岁月过滤流传下来仍被人们喜爱和推崇的著作或作品,一定是经典。不管它是哪门学科、哪个流派,哪种风格。那些经过上千年、上百年时间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著作和作品,不论从哪个角度去观赏,都是熠熠闪光的,能不是经典么?
常读经典的人,是不会被一些所谓的畅销书吸去眼球的。偶尔翻一下那些畅销书,你会发现书中的很多思想、观点甚至材料都来自于经典,这倒无可厚非。只是有些所谓畅销书把经典里面的一些东西不加消化零零碎碎地塞在书里,有的甚至胡乱曲解,误导读者,危害人们,祸害极深。所以,许多畅销书会是昙花一现,热闹一阵子就销声匿迹了。反之,那些真正的经典会让人们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回味隽永。
至于郑板桥所说的“少管闲事养精神”,我是这么看的: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什么是“闲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有一种消极的因子,那就是把与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的事视为“闲事”。主张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民间说得更形象:”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正因为这种消极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内缺少国家主人意识,常被少数统治者任意摆布;对外缺乏民族进取精神,常被外国列强欺侮凌辱。安贫乐道,能忍则忍。即便是走投无路、万不得已而奋起一争的时候,也多是各自为王,互不买账,最后被统治者逐一打压,各个击破。所以,不仅在外国列强的眼中,就是在许多国人眼中,旧中国的人民历来就是一盘散沙。历史上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苦难与我们的这种消极文化是分不开的。许多人读郑板桥的这首诗,只对这开头的两句津津乐道,而且大多从这种消极方面去解读,而对接下来的两句“过眼寸阴求日益,关心万姓祝年丰”的积极意义却视而无睹。这种读书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我个人认为,整体地、全面地去理解,郑板桥在这首诗中所说的“闲事”,实际上是指琐碎之事、个人得失之事。他是说常读古书、常读经典的人,思想境界自然会高一些,应该不太将此类琐碎小事、个人得失看得太重、想得太多的。但对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却应时时放在心上。其实,郑板桥正是这种宁可”忤逆大吏,罢官不做,也要为民请赈”的、有担当、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人们欣赏他书写的“难得糊涂”,而事实上,他的一生不论是为官还是为民,的确是难得糊涂,敢作敢当。那种只关心自身利益,而对涉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大是大非之事,安危存亡之事却抱着隔岸观火、视若无睹的态度的人是不可能理解郑板桥及他的诗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