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线直击】这一次,紧张却不再慌张

(2017-08-11 09:01:09)
标签:

杂谈

​“不辛苦,至少没那么辛苦。”关上了全国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的摄像头,冯汉中把身子往椅子里靠了靠,仿佛想找到一个更省力的姿势,但他眼睛里遍布的血丝却说不了谎。

  “8·8”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发生以来,当地气象部门始终处于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一级应急响应状态。作为四川省气象台台长,自8日那晚被人从家里“叫回来”算起,至今30多个小时过去了,冯汉中承受的压力可谓巨大。

  冯汉中和四川省气象台的十多名同事,先后经历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这两次重大气象应急保障服务。与前两次地震不同的是,8日晚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震感。

  “但当我听说震级可能达到7级时,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冯汉中说,汶川及芦山留下的印象,实在太过深刻。九年前“5·12”之后的一个月,他们大多把家搬到了气象台里,“每天都睡不着,更没时间睡”。

  而这一次,作为当年的亲历者,冯汉中感到了明显的不同:“一方面,这次地震的破坏力要小一些,当地受影响程度也轻一些;另一方面,我们心里有‘底’了,没有九年前的那种慌张。”

  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马力说,与汶川、芦山地震时相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更高、可运用的资料更丰富、应急服务保障工作流程更顺畅。

  2008年汶川大地震气象应急保障服务给了四川气象工作者一个“提醒”,那就是必须要发展精细化的格点预报。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救援工作需要的就是精细到某一个点上的预报信息。而当年,提供给前线救援指挥部的产品中,量级上只能精细到大、中、小雨,区域上也不够精细。2016年5月,四川省精细化格点预报平台试运行;2017年6月,该平台正式业务运行——这意味着,经过多年努力,四川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取得了质的提升。记者看到,在九寨沟地震服务保障的专题产品中,针对震中的降雨预报精细到了毫米量级,并提供了进入震区主要公路沿线的精细化预报信息。

  随着我国研发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新一代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预报制作系统(MICAPS4)等在四川实现本地化应用,四川气象部门获取各类资料更为便捷,平均耗时比2008年缩短了一半以上;区域雷电灾害潜势、强对流等资料得到更广泛应用,可获取的气象卫星资料更新频次得到明显提升。8月10日,九寨沟地震救援前线指挥部提出需求,请气象部门提供震区周边上空雷电活动的预报信息,保障救援飞机安全进入。尽管这项任务难度很大,但由于“手头有粮”,冯汉中和同事们最终不辱使命。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磨练出了一支“气象川军”。他们,在灾害来临时,已能做到从容不迫。“2009年底,我们和四川地震部门就建立起紧急联动机制,约定一旦出现5级以上地震,该机制自动启动,不用地震部门通知,气象部门就开始制作震区天气预报信息。”马力说,这正是汶川地震留下来的经验,当年,地震一发生,所有通信渠道都中断了,气象服务必须赶在需求提出之前做好。而就在今年入汛前,四川气象部门举行了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的演练。这次演练不设台本、不走过场,完全“真刀实战”!当九寨沟地震发生,四川气象部门在1小时内就完成与中央气象台的会商,并发布第一期服务专报。各岗位如何运作,是否加派应急人手,一切都有条不紊。

  冯汉中说,汶川地震时,省气象台只有20余位预报员,现在人手扩充到了40人,力量更为强大。不过,面对天灾,承受压力却是难免的。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在提升,救援及震后重建工作也会提出更高需求。另一份压力恰恰来自队伍的成长与传承,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团队能否传承汶川、芦山服务保障中的气象精神,需要事实来检验。

  “这些天的应急状态当然会让人感到紧张,但大家并不慌张。”冯汉中说,纵然灾害又一次发生,但这九年,他们一直在前行。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 黄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