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飑线:强对流天气的航空母舰

(2017-08-05 09:37:13)
标签:

杂谈

在众多强对流天气之中,飑线以“带状”的影响范围和暴躁的脾气著称。飑线所过之处,往往暴雨、大风、闪电、冰雹一齐袭来,有时甚至发生龙卷风。飑线堪称强对流天气里的“航空母舰”。


  1. 飑:一个天气专用字


  在元素周期表上,可以看到大量为元素命名而创造的专用汉字。不过,气象工作者也不用羡慕,因为“飑”字,便是一个气象独有的汉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飑解释为“气象学上指风向突然改变、风速急剧增大的天气现象。”而在《康熙字典》上则解释为“同飙。暴风也”。从古至今,这个字都用来形容这种猛烈的天气。


  理解了飑的含义,飑线的定义也就不难明白了——它便是串成一条线的飑。飑线是排列成带状的雷暴群,是一条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不连续强对流天气线。其宽度由不及一千米至几千米,最宽至几十千米,长度一般由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维持时间由几小时至十几小时。飑线出现非常突然。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气压涌升、气温急降,同时,狂风、暴雨、雷电、冰雹交加,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在北半球温带地区,飑线前多偏南风,飑线后转偏西或偏北风,飑线后的风速一般为每秒十几米,强时可超过40米/秒。飑线前天气较好,降水区多在飑线后。飑线两侧温差可达10℃以上。


  如果追求严格的定义,飑线的长度需要大于50公里,长宽比不小于5。但在较为宽泛的定义下,呈现出线状分布的强对流天气均可称为飑线。


  2. 天气系统与地形是形成飑线的决定性因素


  与所有强对流天气相同,飑线同样来源于不稳定的大气环境,并受地形影响。当对流层低层被暖湿气流占据,而高层被冷空气占据,形成上冷下暖的结构时,大气的不稳定结构就会形成,大气中会积蓄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当合适的触发机制存在时,不稳定能量就会释放,飑线天气就会产生。担任这种触发机制的通常是风温湿等性质不同的大大小小气团的交界面,包括大范围的冷暖空气交汇,以及因不同地形和下垫面受热不均产生的较小尺度交界面。


  除此之外,飑线的发生还与高空风场密切相关,当高空存在大风速区也就是急流时,这种上下气层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异较大,即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对于飑线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最后,地形不仅在触发阶段影响飑线,并且对于飑线的维持也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山区存在大摩擦和阻挡作用的不利因素,强的飑线更容易在大平原地区发生。


  3. 有些雷暴孤独一生 而飑线里的雷暴找到了“组织”


  飑线的形成机理很复杂,形式也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它最初都是由一个个雷暴单体发展而来。


  雷暴单体是一种十分短命的小尺度天气系统,生命往往只能维持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夏天常见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雷阵雨,很多就是雷暴单体的杰作。但有些时候,雷暴单体诞生在优越的环境下,例如高低空风力差异显著、地面暖湿空气供给源源不断等。它们就能活得长一些,长到足以找到自己的同胞,并团结在一起,连接成带状,飑线就此形成。总体来说,雷暴活得越久,长得就越大,也越容易连成一条线。


  在气象学上,这个过程叫做雷暴单体的组织化。有的飑线在起始时只有少数单体不连续地排列成线,然后每个单体各自发展,最终这些新老单体连接起来形成飑线;有的飑线开始是一些分散的单体,沿着单体之间冷的初流边界有新对流发展,最后形成飑线。


  从飑线的这种组织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另一大特点:即强度的不均匀性。打个比方说,一盆水泼到地上,谁也无法保证形成一个完美的图形,总是有干有湿。飑线也是一样,本就由多个雷暴单体组织而成的它,虽然连成了一条线,但在内部很不均匀。有些地方达到11级风的时候,另一些地方可能只有六七级,降雨和冰雹的强度也不尽相同。


  4. 我国是一个飑线多发国家


  3月的华南、4月至5月的江南一带、6月的黄淮一带……在我国,随着西南季风的推进,每年都有大量的飑线出现。中国地形分为三大阶梯,在海拔较低的第三阶梯上,西南季风畅通无阻,其充沛的能量和水汽,为飑线的诞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提起飑线致灾的经典案例,很多人都会想到“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故。事后查明,“东方之星”客轮遇到了飑线天气,并被其伴有的下击暴流击中。这起事故很严重,但从气象学角度看,这次飑线的强度是非常普通的,之所以造成严重灾害,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5年3月22日,华南地区曾发生过一次罕见的强飑线天气。当时,一条南北向 (北自清远市的三连地区,南至粤西南地区)长度约三百多公里的飑线,自西向东横扫广东中北部大部分地区,所经之处出现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广州五山观象台更是时隔20年后再次测到冰雹记录。


  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地区的飑线则以造成重大损失被人铭记。那天傍晚,罕见强飑线天气袭击了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造成22人死亡,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河南省商丘全市发生强对流天气,其中永城市最大风力达到11级。此次飑线中的伤亡,多为树木房屋倒塌压砸所致。


  5. 防范飑线 最重要的是看临近预报


  从出现到消失,飑线典型的生命史只有6到12小时,但却常常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留下痕迹。因此,在天气预报中,飑线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通常,预报员在其结论中主要提及飑线的风雨影响等,但在他们分析天气的过程中,会考虑飑线的产生及其影响。


  由于飑线短暂的生命史,注定无法留给预报太多的提前量。举例来说,在前一天的分析中,预报员只能判断某个地方有形成飑线的可能,加以密切关注。而到了飑线临近发生时或发展初期,则能够从雷达回波上看出明显的痕迹。也就是说,只有短时临近预报,才能捕捉到飑线的行踪。


  因此,在飑线易发的季节里,公众需要多加关注短时临近预报,对天气的多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因为出门时是晴天就不加防备。要知道,包含飑线在内的强对流天气,直到其发生前的数小时都可能晴空万里或朵朵白云,然后在很短时间转变成闷热潮湿、风起云涌,乃至天昏地暗、暴雨倾盆。此后又重回晴空与暖热。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钊 


  (专家顾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张涛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7年8月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