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凌晨,驾乘“长征三号乙”改进Ⅲ型运载火箭,“风云四号”成功发射。这是一颗史上最先进的综合大气观测卫星,它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新时代。怀揣这几样绝技,未来,“风云四号”卫星数据将在天气监测与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和空间天气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太空“千里眼”:辐射成像仪
了解一颗卫星,公众可能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它拍出来的图片清晰吗?能看清我们小区吗?能看到我住的楼吗?
作为一颗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最关心的拍摄对象并非是地表的建筑物,而是高空中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状态的大气。但是,对“风云四号”的评价同样绕不开“清晰度”这个话题。
“风云四号”的可见光最高分辨率是500米,和两年多前发射的“风云三号”C星的250米分辨率相比,优势似乎并非十分明显。但从太空来看这两颗卫星,就不难发现“风云四号”真的拥有一双“千里眼”。
气象卫星分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两种。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就是静止卫星,即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当卫星轨道在赤道上方约35800公里时,卫星绕地球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一致,于是产生同步效应。“风云四号”就是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只有大约800公里,“风云三号”系列卫星便是其中的一员。35800公里和800公里,简单对比就能发现,“风云四号”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是“风云三号”的40多倍,如果要得到同样分辨的图像,静止轨道卫星的难度可想而知。
“风云四号”的500米可见光最高分辨率与今年11月19日美国发射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GOES-R相当,与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的1.25公里可见光最高分辨率相比,有了6倍的提高;红外通道的分辨率也从“风云二号”的5公里提高到了2公里和4公里。
而这位让“风云四号”拥有更佳视力的功臣是“风云四号”四大载荷之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它也是迄今为止我国静止轨道最先进的成像仪。
从通道数来看,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在“风云二号”5个通道的基础上,增加到14个通道,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通道等。
除了能看得更清楚以外,“风云四号”的反应更敏捷,这与“风云四号”的三轴稳定结构密切相关。
“风云二号”采取的是类似陀螺旋转的自旋稳定结构,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但缺点显而易见:在自转过程中,从35800公里外观测地球,只有一小部分时间可以扫描地球,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扫描太空。
而相较于自旋稳定,三轴稳定就像把相机放在三角架上,可以24小时“凝视”地球,完成1幅圆盘图观测由“风云二号”需要的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还可以灵活地对想要观测的区域进行高频次连拍,针对东西、南北各1千公里区域的观测时间仅需要1分钟。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性能相当“给力”,比如某个区域有突发天气状况,需要马上获取当地云图,“风云四号”只要1分钟就可以扫出一张区域图像。
但如果姿态有一点点变化,获取图像时就会无可奈何地“差之千里”。所以,姿态控制对于静止气象卫星来说非常关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