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全球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多发。年初,“Boss级”寒潮袭来;6月23日,江苏盐城遭遇历史罕见龙卷风;进入梅雨期后,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华南中西部等地遭遇年度最强暴雨袭击;今年夏季我国平均气温(21.8℃)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台风“姗姗来迟”,登陆后却“霸气十足”……
“暴力梅”耍威风 长江中下游全线超警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这样描述梅雨。在人们的印象中,梅雨时节是细雨绵绵、连月不开的景象,就像一个温柔婉约、略带哀怨的小姑娘。但今年的梅雨,多少有些“泼辣”。
梅雨,是每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到江淮流域之间一段较长时间的连续降水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6月上旬到7月中旬。
可以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是东亚夏季风阶段性活动的产物,算是东亚地区的“土特产”。在江淮流域,常年平均梅雨量达300多毫米,占年降水总量的30%至40%。梅雨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区域性特点明显。

2016年,长江中下游自6月19日入梅,7月20日出梅。在这一个月左右里,梅雨化身为“暴力梅”。其间,长江中下游先后经历7次强降水过程,降水量达586毫米,较常年偏多1倍以上,为历史第三多。
2016年6月30日至7月6日,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华南中西部等地遭遇今年最强暴雨袭击,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的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300毫米以上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
由此,网友发挥强大的想象力将今年的梅雨命名为“暴力梅”。“暴力梅”这一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梅雨的降水量强度,并隐含了公众对这么强的暴雨量可能造成的城市内涝等气象灾害的担忧。
强势的梅雨给长江中下游带来巨大压力。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全线超警戒水位,江苏、湖北等十余省(自治区、直辖市)
遭受洪涝、风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700亿元人民币。在7月3日的降水过程中,湖北、江西、湖南、江苏、广西、贵州等省
(自治区)近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鄱阳湖也出现今年首次长江江水倒灌现象。
实际上,梅雨期由多次降水(包括多次暴雨)
构成,总的大气环流形势相对稳定。我国历史上最长的梅雨季发生在1954年,长达62天,降水量高达811毫米。
今年梅雨如此“暴力”,则与大气对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响应滞后和大气环流异常有关。在今年的梅雨期中,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7轮集中暴雨,一方面原因是梅雨由多轮强降水过程构成,另一方面也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有关。自1998年以来,降水特点已经发生变化:暴雨过程明显增多,但总雨日在减少。也就是说,小雨日减少,暴雨日增多,极端事件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另外,暴雨频发也和厄尔尼诺次年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