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祖国!这是我们老祖宗优秀的文化遗产”“恭喜华夏五千年又有一项成就得到世界认可了”……11月30日下午,从埃塞俄比亚传来的一条消息迅速在中国各大社交网站“刷屏”。
在当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生活的标点句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从两三岁时便能背诵更长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到现在,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不仅对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信手拈来,更花了不少力气去研究它。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在宋英杰看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具有的明显历史进程的认知体系和应用体系,起源于天文,延伸到气象,再延伸到农桑至起居行止,确实包罗万象。”
早在2006年,二十四节气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14年初,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协调下,申报工作正式启动。2014年5月,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协同相关社区、群体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中国民俗学会作为群体代表加入其中,涉及二十四节气7个扩展项目的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也积极参与了申报文本和保护计划的编制。2015年3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报材料。
宋英杰认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腰杆很硬”。尽管有的国家也有零星与之类似的“节气”,但中国二十四节气是独特的、完整的,已经浸润到中国人的血脉甚至基因中,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韵律之美,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的标点句读”。
尽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仍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申遗成功:众望所归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中国各大论坛的跟帖皆是一片欢呼声。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此次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代表作名录,既是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有助于在整体上提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认知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朱定真认为,作为认知气象的“活化石”,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有很强的科学性。它能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着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鼓舞中国人更多地去关注、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是众望所归,也是实至名归,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丰富都有很大的益处。”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毛留喜说。他的家乡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小时候惊蛰之前家人围绕房屋撒石灰、吃油炸食品的记忆一直镌刻在他的记忆中。
“历史过了这么久,其实二十四节气以及相关习俗和志史,已经变成了与现代人若即若离的一种潜意识,润泽着我们对万千气象的体验。我们常常不自知地就用到了二十四节气。”在宋英杰看来,“我们这个时代也要为二十四节气留下点什么,而不仅仅是到古人的故纸堆里寻章摘句。节气在不断发展,二十四节气是过去的时代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还要为后人留下点我们增加的东西。”
未完待续:让二十四节气“日常”地活着
“申遗只是个起点,不是最后要庆功的时候。我们是很高兴,但是也领受了更多的使命。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是未完待续的。”宋英杰提出的仿佛不是个疑问句:“既然未完,我们愿意去续吗?”
2014年5月,“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
在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安仁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村民委员会、遂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民委员会,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等相关社区,也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
此外,以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为代表的社团群体长期从事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文献、传统知识及民俗实践的保存和研究工作。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过程正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过程。当二十四节气文化得到传承和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时,二十四节气也在不断被挖掘,会发展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朱定真还表示,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花了千百年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也是古人对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一种手段。“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必须传承、研究它,并尽可能多地用现代科学解读,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理解它、运用它。”“传承本身也吸引了大家来探索中华文化的奥妙,社会价值不可估量。”毛留喜希望政府部门以及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中来,群策群力,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媒体渠道,将节气文化呈现给公众。“要想发展和保护二十四节气,一定
不能把它放到博物馆里,而是要放到现代
人的生活当中使其‘日常’地活着。”宋英杰解释说,“所谓‘日常’地活着,就是平时非常灵便、浅显地被应用,而不是‘过一次年吃一次饺子’。”
幼时曾跟着做医生的爷爷采草药、观察物候变化,年轻时种过6年地,宋英杰说,这些经历已经将中国节气深深烙在自己的头脑中。如今,他阅读大量与此相关书籍,并计划明年春天推出《二十四节气志》。
他说,二十四节气不应该在我们这代画上句号。它在流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解、误会、不通俗有争议甚至很难观测和界定的内容,还需要做好本地化工作,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便利和通俗,使二十四节气更加亲民和接地气。“气象部门应该有勇气主动去面对二十四节气衍生的各种命题以及大家的疑惑,将解读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一份使命,列入工作清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