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气象创新融合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2016-10-10 09:28:22)
标签:

杂谈

  • 来源:《中国气象报》​

  9月4日,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晚会在清风爽意中圆满落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第一时间通过视频向奋战在前线的全体气象工作者表示祝贺和慰问,他指出:“今天的气象保障服务惊心动魄、波澜起伏,但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成功地完成了今天的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任务,这次保障成功得益于近年来气象现代化成果的强有力支撑。”郑国光局长在充分肯定浙江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在 G20峰会保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更是对下一步更高水平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智慧气象”积极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

        G20杭州峰会很多户外活动对气象条件要求高,浙江省、杭州市气象部门在筹备阶段就把“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推广到峰会保障服务最前线,得到用户的普遍好评。省、市两级公安和交通等部门还主动与气象部门对接,要求在部门内推广到与活动保障相关的每一位人员。省委宣传部和省气象局联合发文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主动宣传推广“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截至9月6日,“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用户达到124016个,其中8月1日至9月6日增加25803个。“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作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气象信息最便捷最权威的“利器”,搭载4G时代的快车,成功将公众的眼球吸引到了掌中触摸屏上。据不完全统计,8月19日到9月6日,“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总访问量达到986.7万次,其中“最忆是杭州”晚会演出的9月4日,西湖区域天气访问量达到258.8万次。

        “智慧气象”适应气象服务社会化需求

        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气象局启动“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研发,先后推出了集浙江气象业务现代化成果于一体的“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体现最全、最快台风信息的微信版以及客户端版“浙江台风发布”,可提供分钟级降水预报的“浙江降水发布”以及充分结合了环境气象数据的“浙江环境气象发布”。“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及“三个发布”逐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和气象服务品牌。

        手机APP显示技术的应用,破解了大数据展现难题。应用手机等值线现绘技术显示精细化、格点化气象信息,通过对大容量气象数据的先压缩再反演,结合地图服务实现高清晰度的缩放显示,解决了一直以来精细化气象数据由于容量大难以在线显示的技术难题。

        光流法等数学算法应用,让气象服务更趋精细化。运用光流法计算雷达回波的光流场得到回波的运动矢量场,并基于运动矢量场对雷达回波进行外推,推算得出浙江省网格区域范围内未来3小时逐分钟的多相态降水预报,使临近降水预报在准确性、及时性、精细化等方面的服务成效又向前迈进一步。

        多源资料融合应用,还原天气真实面貌。应用精细化格点资料、探空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各天气背景下的降水多相态转换的成因与天气现象的预报进行分析,得到最适合浙江省各季节降水相态判别的指标,通过计算各指标最终输出更精细、准确的天气现象结果。

        手机定位技术应用,实现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通过实时分析强天气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将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信息与用户关注点位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为该用户实时推送相关的天气影响提醒信息,帮助用户规避灾害性天气的不利影响。

        灵活的插件式设计,满足日益扩展的服务需求。系统各应用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插件式安装,为服务内容的不断扩展提供可能性,对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具有适应性,能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模式。

        “智慧气象”集中展示浙江气象现代化成效

        “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集中展示了浙江气象业务现代化主要成果,使气象现代化成为社会公众能切身感受到的现代化。

        加强共建共享,初步建立全要素监测体系,为预报服务精细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目前,全省建成9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双偏振雷达(临安)、两部警戒雷达、1部车载移动天气雷达、7部风廓线雷达,2500余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4个雷电监测站、67个大气成分观测站、紫外线、酸雨、能见度等观测站网,风云系列卫星资料得到全面应用。完成常规地面站点观测资料1分钟频次、区域站5分钟频次资料传输汇集,初步实现观测自动化。同时积极推动全社会气象监测信息共建共享,全省实时共享水文、电力、环境、交通、海洋、林业、测绘等3300个站点,全省地面观测站网密度从6.3公里提高到4.3公里。

        依靠科技进步,初步建立起全省网格化气象监测预报产品体系,提高了产品精细化程度和质量。全省初步建立了精细化、格点化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业务服务产品涵盖历史气候资料、实时监测、短临预警、短中期预报、延伸期预报、气候预测。目前已实现每5分钟更新1次网格气象监测产品(1公里);每10分钟更新制作雷达降水估测和0到6小时降水预报(逐10分钟、1公里);实现逐小时制作0到24小时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空间分辨率为3公里的格点预报及乡镇站点预报产品。利用雷达资料和快速更新同化模式产品,不断丰富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和分类概率预报产品,1公里分辨率的对流强度等级监测产品10分钟滚动更新,省级强天气短临预警提示精细化到乡镇。针对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晚会,组织开发西湖区域200米精细度、0到200米五个分层高度的风速、风向及体感温度、舒适度等预报,使活动组委会既方便又快速对游船航线安排、焰火燃放方位选择等作出决策。同时,为跟踪日常预报产品质量,全省开发统一的质量检验平台,将质量检验融入日常预报业务流程,切实强化检验结果在预报技术改进、产品实时订正等方面的应用,使全省预报业务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据初步测算,与2010年相比,2015年全省24小时晴雨预报、最高气温预报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均提高5%。

        强化标准建设,努力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为精细化预报服务快速运行提供实时支撑。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以CIMISS试点为契机,优化气象数据采集、收集、质控、存储和应用业务流程,建立省级观测数据实时快速质量控制业务。依照CIMISS的数据基础标准,建立全省经MDOS系统和省内数据修正平台质量控制处理后的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的标准格点产品数据库,利用网格化技术促进观测资料向监测产品的转化应用,提高省级数据中心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能力。以CIMISS业务化及省内应用资源整合等为重点,加强气象数据存储共享的规范管理,初步构建省级集约化数据中心,实现雾、霾、能见度、闪电定位、大气成分、天气实景、能见度、负氧离子等新增特种观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共享。将省级各业务单位指导业务产品全部汇集到省级数据中心,同时联合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数据接口开发和应用工作,实现省级CIMISS系统中数值预报产品及自动站实况数据与数字化显示平台的对接,规范省内数据存储和访问接口。

        “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在 G20杭州峰会气象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智慧气象”手机客户端将着重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完善:一是针对客户端对信息流程要求高的情况,利用“互联网 ”“云存储”等技术,提高操作响应效率;二是适应广大公众简便操作的需求,在功能模块设计上进一步优化,更适应用户查看操作习惯;三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让更多、更精准的产品在客户端上显示。“十三五”期间,浙江气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更好、更快地实施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让气象业务现代化成果通过“智慧气象”等方式更好地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广大公众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稿件及图片来源:浙江省气象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