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推进下,广东省气象局作为中国气象局党组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切实践行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把构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作为推进广东气象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及时高效地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充分发挥了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推进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体系建设的措施持续发力
2007年,广东省气象局以280万条气象短信成功破除“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地震”的谣言,稳定了民心,开创了气象部门发布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先河,受到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肯定。
抓住此契机,广东省气象局主动要求承担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任务。2008年,中国气象局把广东列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试点省份。自2011年广东成为全国气象现代化试点省以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更是成为广东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力度在四个层次持续加大。
强化政府主导。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气象灾害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广东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也是省部合作全面推动气象现代化的重点工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意将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纳入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中,“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成为重点任务之一;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亲自为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揭牌;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要求,切实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织起、织活、织稳、织好预警信息发布“一张网”。
理清思路。广东省把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来抓,从设计、投资、建设、运维以及发挥效益等方面统筹考虑,从硬件、软件、机构、队伍、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来统筹设计,从政府、部门、社会等方面统筹推进,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增加地方事业编制和人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等环节上,大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并以此为抓手解决制约气象事业发展中“需求不小、责任不轻、能力不足、人手不够、经费不保”的问题。
持续推动。近年来,省政府连续下发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和切实可行的举措;省气象局出台多个文件,明确工作要求,分步骤持续推进。
狠抓落实。省政府强化政府督导考核,从2012年起将气象防灾和防雷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各市党政领导班子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中,从2014年起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环境气象纳入对各市工作考核中。省局党组召开了近10次全省性的工作推进会,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列入各级气象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中。
随着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不断完善,气象部门发布手段不断丰富、发布流程更加顺畅、发布种类不断增多、发布面不断拓宽,防灾减灾效益显著。自该系统运行以来,气象灾害对广东省GDP的影响率,连续三年低于0.8%;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在2015年创30年来最低(28人);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7年位居40个政府部门前4位;巨灾影响下的人员伤亡数降低,其中应对2014年“威马逊”“海鸥”、2016年“妮妲”等台风实现人员零死亡。
以突发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推动事业发展转型升级
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过程中,广东省气象局首先把工作法治化作为最好的管理手段,注重建立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
2010年省人大颁布
《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明确由气象部门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2014年省人大颁布《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职责;省政府下发
《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承担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职能。
同时,各项标准体系不断健全。2015年12月,广东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成立,并制定了省气象标准化2015年至2018年的发展规划,不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业务运作流程,建立、修订和完善各类规范、制度。
目前,全省已成立了96个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90%的市县成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配备地方公益一类编制1388个,明确了三种模式方案。
省气象局通过积极开展部门合作,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25个应急委成员单位的应急处置预案对接;与教育、人社部门联合建立台风暴雨自动停课机制;与省应急办、省广电有线网络公司合作,进行基于省广电网络建设的“村村响”农村大喇叭系统的试点;与国土、民政、旅游、电力、地震、住建等部门紧密合作,服务效果良好。
其次,广东省把服务社会化作为有效的普惠手段,积极构筑以智慧服务为目标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通过应急办共享、部门合作、分级收集等途径收集数据,并将各地人口、经济、学校、医院、危化点、水库、船舶实时位置等数据整合,广东形成涵盖重点目标、重大危险源、应急队伍、应急资源、应急预案等基础数据信息的“一张图”,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辅助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以“一张图”数据为基础,广东推进预警发布决策辅助系统建设,将精细化网格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灾害影响预报落区、地理信息数据、部门数据等叠加融合,编织精细化预警信息发布“一张网”,为灾害监测预警、灾情综合分析、影响区域精确圈选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原则,广东建成省、市、县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无缝连接,实现系统的上下贯通、左右衔接;该系统对接决策辅助系统和多种发布渠道,实现预警信息“一键式”靶向发布和多渠道快速发布。
目前,广东省已自建1452个气象服务站、3822个电子显示屏和5852个预警大喇叭,并通过建立标准共享外部门建设的大喇叭和显示屏,气象信息员有3万余人,实现19517个行政村至少有一种技术手段可以获得预警信息的目标。
广东省重视环境创建,积极培育社会企业开展气象信息服务;开发“气象信息传播包”,供气象服务单位下载传播;省气象局成立服务监督处,对在本省从事气象信息服务的法人和组织进行备案管理,抽查气象信息服务单位传播气象信息情况,并向社会公布质量评估结果,一支气象服务“合唱团”逐渐形成。
此外,广东省气象部门把业务现代化作为精准的核心关键,努力完善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通过建设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在广东建设的40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已投入运行,基于GRAPES建立的华南精细、短临、台风等业务模式和环境、海洋等专业模式已实现业务运行;在泛珠三角地区围绕模式发展、模式产品释用和短临技术等方面,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联合攻关,粤港、粤澳政府间签订合作协议。
基于华南中尺度数值模式
GRAPES以及逐渐完善的稠密区域站网,广东大力发展数值模式释用技术以及基于欧洲中心的集合预报产品,重点研发中短期降水产品释用技术;研发主观订正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主客观融合订正技术;研发多个业务系统,建立扁平化、集约化的省市联动业务流程和逐时滚动更新机制。
广东省气象局着力构建一体化业务体系,以信息化的理念发展“监测在线、产品精细、信息通用、流程简约”的现代气象业务;编制落实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综合观测站网规划等,对台风实况的监测由离岸50千米延伸至200千米;夯实数据资源云上应用基础,实现主要观测资料1分钟到达预报员桌面。
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广东进一步理顺全省科研架构布局;建设广州野外雷电、番禺大气成分、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等气象科学试验基地,明确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立各类人才培养机制。
展望未来,广东省气象局将继续抓牢现代化发展的牛鼻子,大力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努力当好气象现代化的排头兵,力争到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