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雨监测有了统一标准

(2016-07-01 14:32:05)
标签:

杂谈

今年5月14日,《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通过专家评审。至此,国家和地方关于梅雨的监测标准得到了规范统一,梅雨的监测和预报也更加科学。监测显示,我国长江中下游梅雨已于6月19日开始,江淮梅雨于6月20日开始。

  “梅雨”指初夏时节江淮流域一带的连续降水过程,因为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为“梅雨”。由于其间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频繁出现,多雨闷热易生霉,故亦称“霉雨”。

  从我国长江流域一直到日本的中南部, 每年从六月初到七月中旬, 常常是降水量较多时期,这个时期一般称作“梅雨季节”。这个时期长江流域在气候上有着雨量大、日照时数少、高湿多云以及风力较小等特点。

  梅雨为东亚地区独有

  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而梅雨季节正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从气象特点来看,梅雨的时间尺度属于天气和气候学科交叉的延伸期,其既不是简单的一次天气过程,也不同于ENSO等较长时间尺度的气候过程。梅雨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季风显著。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介绍,梅雨时空分布的区域性特点非常明显,每年梅雨强度的差异也很大,此外,梅雨还有着显著的年际和十年尺度上的年代际变化的特点。例如,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比较明显,2000年以来的十多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表现得不够清楚,有些人也称之为“非典型梅雨”。2014年以后,随着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信号的转变,我国汛期主雨带又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江淮梅雨又变得清晰明确。

  “要素派”“环流派”相持不下

  过去我国关于梅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更缺乏国家标准。传统上是通过上海、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武汉等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指标,来表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入(出)梅时间和梅雨强度等。这种梅雨的表征方法和各个省(市)判断梅雨的指标不完全一样,各个省(市)判断梅雨的指标也千差万别,导致了各省(市)对梅雨判断的差异很大。由于各省(市)间指标不同、区域不同,加上梅雨在时空上存在变率,难以在相同的平台上进行一致性分析或会商,从而制约了梅雨业务研究的发展。

  周兵说,关于梅雨的监测指标,以往气候专家和天气专家也存在着很大分歧。气候专家认为应关注要素情况,即降水量的多少,而天气专家出于预报需要,认为应关注大气环流形态的特点,强调梅雨环流型。“要素派”和“环流派”两方据理力争,但还是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标。在过去,“入梅当天不下雨”这种看似荒唐的情况时不时出现,就是由于大气环流形态满足预报条件,气象部门宣布入梅,但是降水条件“不给力”,或雨水在空间上出现偏差,所以降水“爽约”。这种“入梅不见雨”的现象曾成为社会公众和媒体调侃的话题。“乌龙”现象不仅给公众带来困惑,也给气象工作带来挑战,曾有人主张“不提梅雨,只说降水集中期”的观点。

  1980年至1981年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曾组织全国的梅雨学者、专家和业务人员,对梅雨的监测指标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和讨论,最后的结果是“要素派”和“环流派”均未说服对方,难以形成共识。2008年,中国气象局召开中国梅雨划分标准研讨会,建议尽快出台梅雨划分标准。

  不过在随后的工作中,由于各省强调各自传统方法或经验的重要性,思想难以统一,因此梅雨监测指标的制订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梅雨监测重在三指标

  2013年,中国气象局领导高度重视梅雨科研业务和监测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组建了梅雨监测指标专家指导小组,由国家和地方两级业务机构专家一道推进梅雨监测指标工作的开展。2013年5月,中国气象局下发《梅雨监测业务规定(试行)》,经实践检验和专家多次论证后进行修改,《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于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业务运行。

  新规定中的梅雨区在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的基础上,增加了江西和湖南,并将梅雨监测区域分为江南区、长江中游区、长江下游区和江淮区。在后来的实践中,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又把长江中游区和下游区合并为长江中下游区进行梅雨监测。2016年5月14日,《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通过专家评审。至此,梅雨的监测标准得到了统一。

  梅雨监测指标对于入(出)梅时间和梅雨强度等有详细表述和客观规定,不过简单说来有三个重要指标: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日平均气温条件和雨期雨日数判识。这三个指标也是“要素派”和“环流派”观点的有机结合,综合体现了所对应的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季节特点和降水特征,即梅雨季节的气候特征:降水过程多、雨量强度大、高湿闷热。

  (作者:徐文彬 责任编辑:唐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