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5月中旬以来,南京断断续续的降水从未真正停止过。江苏省气象台表示,6月18日江苏淮河以南地区自北向南先后进入梅雨期。这就意味着,阴阴沉沉的天空,一场又一场雨降落在江南大地,绿叶之下的圆润青梅相继黄熟。
中国古籍有云:“梅熟而雨曰梅雨”。作为酷夏前最后一抹清凉,梅雨给了江南独有的清澈。这个季节的雨,或轻柔细腻,或大气雄浑,如一首首五言七律,飘散在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之间,幻化成一幅笔意丰满的水墨诗画。交汇点记者 李爽“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
唐宋以来诗文中出现不少对梅雨描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出自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不少人耳熟能详的诗词。其中,对梅雨时节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那么,“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它源于中国的一个气象名词。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主席袁裕陵告诉记者,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
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经典古诗文中的梅雨
表现了古人对梅雨的钟情与洒脱
谈及古诗文中的江南梅雨,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主席袁裕陵表示,与现代人纯粹关注梅雨天气变化不同的是,不少经典古诗文都表古人对梅雨天有种钟情、洒脱之情。袁裕陵说,中国古代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要求远不如今天。所以,遇到黄梅天这种不宜出门耕作的天气,反而感觉轻松休闲。观赏雨景,品尝梅子,其乐融融。
在袁裕陵看来,现如今的人生活节奏更快,“赶时间”的同时很难有“闲窗听雨”的雅兴。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梅雨季特有的产物——未经加工,酸涩的梅子已难以为人们接受。
此外,古时的生态环境远比今日好,尤其在农村。楝花清香、高柳乱蝉、鱼动新荷、蝶舞莺飞、蛙闹燕喧等都是日常生活的美妙环境。这样的天地广阔、绿被覆盖、空气流畅的感受,非当今人所能体验得到。
袁裕陵说,和其他天气情况不同的是,梅雨不是任何地方都有,只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海、苏州、杭州等地。进入梅雨季节后,江南一带几乎天天都在下雨。一会儿阴雨绵绵,雨点飘洒着钻进雨伞,湿了行人的头发衣衫。
一会儿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从变黑的天空倾泻下来,地上很快积成水洼,浸透了行人的鞋袜。即使不下雨的时候,也让人感觉闷热潮湿。这样独有的江南天气在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之间,幻化成一幅笔意丰满的水墨诗画,不由得让古人诗兴大发,创作一首又一首的经典古诗文。
梅雨
梅雨,又叫黄梅雨,是指江南梅子成熟时节,在当地出现的一段大范围阴雨天气,早在汉代就有相关气象谚语记载,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说法。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温高湿大。
其实,梅雨并非是孤零零在江南一带上空产生的,它是我国东部主要雨带移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当主雨带由南向北抬升到江淮地域上空时,便被赋予了这个极具诗意的名字。
经典古诗中的梅雨
鹧鸪天
宋·晏几道
陌上蒙蒙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
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
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梅雨
唐·杜甫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浪淘沙
唐·白居易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侯家鹧鸪
唐·郑谷
江天梅雨湿江蓠,到处烟香是此时。
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棠花落旧栖枝。
春宵思极兰灯暗,晓月啼多锦幕垂。
唯有佳人忆南国,殷勤为尔唱愁词。
鹤冲天
宋·周邦彦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梅雨
唐·柳宗元
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链接>>>
《本草纲目》中
介绍梅雨水可烹茶
黄梅雨因其“时雨甘,泼煮茶,美而有益”而受到众多茶人的推崇并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词。许次抒在《茶疏》中说:“泉水不易,以梅雨水代之,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陆廷灿的《续茶经》中也有记载:“煮茗须甘泉,次梅水。梅水如膏,万物赖有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以澄之。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
此外,记者翻查资料发现,《本草纲目》和《食物本草》也介绍说:“梅雨时置大缸收水,煎茶甚美,经宿不变色,易味,贮瓶中可经久”;“梅雨水可外洗癣、疥疮,又能消除瘢痕”。
对茶俗和茶礼有详尽记录和描述的《红楼梦》,也有关于梅雨烹茶的记载。一日,贾母来到庵堂对修行的妙玉说,“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只见妙玉亲自捧着一只海棠花式的雕漆填金的小茶盘,内放一只五彩小茶盅,奉给贾母。贾母问:“用什么水沏的”?妙玉答道:“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用的雨水,当是梅雨时节收贮的雨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