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年,常德这座头顶长江、腰缠沅澧两水、脚踏洞庭的城市,是如何一番情景?作为曾参与1998年预报服务的工作人员,常德市气象台台长胡振菊至今记忆犹新。
1998年6月中旬至7月末,长江经历了8次洪峰,常德也是强降雨频繁来袭。“当年7月24日18时,我们发布了暴雨预警。两小时后大雨倾盆,但不曾想22时30分安造大垸就溃决了。”胡振菊回忆道,那时候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气象预报,但常德市局仅有的一台711型雷达已超期服役几近报废,可用性极低,网络也不发达,收集雨情、水情资料还得挨个打电话。紧要关头,市气象台只能分成两组,一组向邻近的岳阳雷达站求援助,另一组电话联系周边地区了解最新情况。经过反复讨论,胡振菊与同事作出了“强降雨持续时间不长,后期降雨逐渐减小”的准确预报。
汹涌的洪水冲垮了安乡民房。资料图片,摄于1998年
对那一年洪水记忆深刻的远不止胡振菊一人,时任安乡县水利局副局长的汪业新就是其中一位。“当时接到气象部门预警后,大家都提高了警惕。预警发出不到两小时,澧水河堤外洪水高涨,安乡县安造垸堤内出现管涌。”汪业新说,起初大家以为只是小范围的管涌,到了现场一看,就觉得情况不妙,管涌越来越大,最终引发安造大垸溃决。
那一晚,决口处洪水咆哮奔涌,整个安造洪水水位不断上涨,水面上漂浮着大量家具、衣物、树枝等,远处不少平房都被淹没了大半,有些低洼地段的房屋甚至只露出了屋顶,极目望去,一片汪洋。
人民子弟兵奋力堵住安乡大堤溃口。资料图片,摄于1998年
“大垸溃决,强降雨只是一方面,当时大堤是按照1991年前最高水位39.38米修建的,但1998年的水位到达40.4米。另外当时堤防太窄,险情出现后,抢险设备难以运入,耽误了抢险的最佳时机。”汪业新这样总结。大垸溃决后,洪水淹没当地三个乡镇,近10.7万人当晚连夜转移。
如今,再回到当年的安造,建筑物外墙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洪水淹没后留下的痕迹,高度近两米。曾经咆哮肆虐的澧水正静静地流淌着,岸边的大堤明显经过加高加厚处理,一切显得宁静而自然。
1998年以来,常德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湖南省第一批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常德太阳山落户,气象预报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底,29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遍布常德全市各个乡镇,全方位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络越织越密;市县两级现代化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预报员队伍素质大幅度提升,常德市气象台70%以上预报员拥有研究生学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投入业务运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预报服务水平较18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的常德抗洪纪念碑。张倩 摄影
如果今年再出现大洪水,能不能扛得住?“现在全市上下比1998年更有底气。”面对这个问题,常德市防汛办主任阙志华如此回答,“一是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有较大的提高。2007年澧水流域皂市水库建成,使得澧水流域的防洪标准大大提高。沅水流域常德、桃源段防洪大堤都进行了加固加宽加高,重点堤垸都进行了高标准治理。二是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大大提高。气象预报是防洪抢险的第一道防线,如今的预报精准、及时,预报到了乡镇一级,这给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中小河流洪水防治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1998年的洪水让人难以忘怀,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今年主汛期常德又将会是什么模样?“用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以更为严格的防汛工作标准来应对,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态度。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6月2日二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