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山龙卷风研究中心:喇叭口的“追风者”

(2016-06-02 08:53:46)
标签:

杂谈

  谈起龙卷风,很多人头脑中可能会浮现出美国,因为被称为“龙卷走廊”的美国中西部地区是最著名的龙卷风高发地。而我国首个龙卷风研究中心,就建立在版图犹如缩小版美国地图的广东省佛山市。

  “佛山地区西北面被山地环绕,呈近似三角形的喇叭口地形。来自北江、东江的冷空气与来自珠江口的暖空气在佛山地区容易汇集,一方面带来充沛的雨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强对流天气与龙卷风的相对多发。2006年至今,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先后出现20次龙卷风。”广东省佛山市气象台台长、龙卷风研究中心主任炎利军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摸清龙卷风的“脾气秉性”,2013年8月,佛山市气象局成立国内首个龙卷风研究中心。

  “4·12疑似龙卷风”后的5小时

  今年4月12日,一团“疑似龙卷风”搅乱了佛山人的平静生活。“佛山顺德出现龙卷风,现场一片狼藉”“顺德又现10级龙卷风,现场上演灾难片”……一时间,各类报道如雪花般纷飞而至。

  回忆起当日情形,炎利军说:“12日中午,微信朋友圈里有人称顺德出现龙卷风。随后,我们立即着手找寻目击者,以便了解更多信息。”然而,他与同事打听了一圈,发现所有人都是转发所谓“现场图文信息”,并没有人亲眼目睹。

  当时所有网传的“龙卷风”照片,都是从同一个角度拍摄。“如果真是龙卷风,现场应该有很多目击者,拍摄角度理应各不相同。此外,照片中的天空颜色和当日实际是不一样的。此事可疑。”炎利军说。即便心中已有初步判断,他和同事还是第一时间奔赴风灾现场——顺德乐从镇荷村。他们仅用了两个多小时,便已初步达成结论:网传“龙卷风”实际是雷雨大风。

  这一结论如何形成?炎利军娓娓道来:“首先,灾害现场有大树倒伏,有厂房屋顶被掀开,这些树木倒伏和屋顶被掀起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受影响区域超过500米,说明风向大致相同,没有旋转现象,这符合雷雨大风的基本特征。同时,我们采访当地群众,并未有人看到或拍到漏斗云,也没有人听见龙卷风形成时发出的轰鸣声。”

  监测数据印证了这一结论。佛山、广州的雷达均没有显示天气中有龙卷母体形成的中气旋特征。根据自动气象观测站的监测,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涡旋结构。

  经过与省气象专家的会商研判,佛山市气象局得出结论,并在官方微博发布“乐从风灾调查情况报告”称:“4月12日下午乐从部分地方出现的风灾由雷雨大风造成。”后来确认,网传“龙卷风”图片实为2015年10月4日的龙卷风。

  日常工作如同“还原犯罪现场”

  作为龙卷风相对高发地区之一,近10年来,佛山先后出现至少20次龙卷风,年均约1.6天,共夺走21人的生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11年4月17日,龙卷风袭击了南海九江镇与西樵镇,造成3人死亡,27人受伤。同年5月7日,龙卷风再度袭击南海罗村,导致2人死亡8人受伤,近万平方米厂房被掀顶或倒塌。

  龙卷风监测预警是世界性难题。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大部分城市不敢轻易尝试。佛山是一个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活跃。同时,这里也是龙卷风高发地。一旦有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登陆,将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成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势在必行。

  在采访过程中,炎利军反复强调:“龙卷风研究中心虽然是一个科研机构,但我们不是关起门来做科研,而是围绕业务部门的需求开展科研工作。”

  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是预报有恶劣天气,龙卷风研究中心会与业务部门进行商讨研判,以提供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该中心会对每次灾害进行勘测与机理调查,以便深入了解灾害的成因。

  炎利军戏称,该中心的工作与美剧中“还原犯罪现场”的情节颇为相似。“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对灾害现场进行勘察、记录,尽可能还原灾害发生经过,从而分析灾害形成的原因,也为日后分析、研究提供样本。”他坦言,仅靠雷达、云图等进行分析,不能满足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

  在“疑似龙卷风”事件中,该中心5名人员携无人机赶往现场,沿着乐从镇荷村、大墩等地走了一遍。“灾害现场往往只能提供零碎的线索。只有进行大范围的勘察,才能将这些‘碎片’拼成完整的‘拼图’。”炎利军举例称,“一棵树被风往南刮倒,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将所有被刮倒的树在地图上标注下来,便能提供有力的灾害判断线索。拿4月12日灾害现场来说,荷岳路的树木向北倒,三乐路的树向南倒,大墩工业东路的树向东倒,几乎形成了一个环形影响区域,这是雷雨大风中下沉气流所形成的辐散区,很典型。”

  研究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龙卷风研究中心共有8名成员,均为硕士学历,且大多是“80后”。由于特殊的工作领域,该中心对应聘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我们要求硕士以上,且具有雷达、气象等相关专业背景。”炎利军坦言,如此“小众”的专业,要引入高水平人才颇有难度。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今年该中心成功“吸收”两名博士后,近期即将到任:其中一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另一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说到这里,炎利军嘴角露出一抹笑容:“我们几次去北京登门拜访,才把这两位博士后邀请过来。”

  由于国内尚无其他相关研究机构,为了寻求先进经验,该中心派专员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强风暴分析预报中心(CAPS)访问学习了一年。俄克拉荷马州是龙卷风多发地带。早在上世纪50年代,CAPS便着手研究加强龙卷风,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

  借助与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该中心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在发展规划中,到2020年,佛山力争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备、技术先进的龙卷风现代化监测业务体系。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王芃琹 肖阳 黄先香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6月2日三版 责任编辑:张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