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曾经参与1998年岳阳抗洪气象服务的吕明,如今已退休在家,但回忆起当年的抗洪抢险经历仿佛历历在目。那一年,吕明担任岳阳市气象局副局长,与当时的市气象台台长袁生保一同“驻守”在局里。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险情一个接一个,恶仗一场连一场,他们常常忙得整宿都没法休息。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坐在椅子上就能睡着。
谈起那年印象最深的一次强风暴降雨过程,吕明回忆道:“以前给市领导汇报情况总是充满信心,但是那一天晚上,局里七八个人忙得整宿没睡,是最没‘把握’的一次预报。”
1998年7月31日20时,洞庭湖上空万里无云、繁星满天,而湖面上洪水早已漫过了原大堤,不停地拍打在临时抢建而成的子堤上。当晚的市气象局灯火通明,吕明和袁生保等人对着雷达资料激烈地讨论着。在前一天晚上,省、市气象台加密会商时,岳阳市气象台就提出31日晚上洞庭湖上有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可能。
到底报还是不报?报?当天白天岳阳晴空万里,雷雨大风什么时候来?将会持续多长时间?所有人都拿不准。如果没报准,那么负责抢险的数千名官兵民工将在大堤上空守一夜。不报?如果雷雨大风真的来了,那大堤很可能会溃堤,洪水将泛滥到华容、南县等5个县(市),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将遭受威胁。几个人反复讨论,始终无法拿出最终结论。
那一晚,市气象局此起彼伏的争论声,接连响起的电话铃声,来来回回的脚步声,在盛夏静谧而燥热的深夜,显得格外突兀。吕明反复翻看20年以来洞庭湖上的强风暴及降水回波资料,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对洞庭湖区雷雨大风的研究,他最终决定:报!
8月1日0时,吕明直接向当时坐镇华容团洲垸指挥抗洪抢险的时任市委书记张昌平电话报告:“两小时内有雷雨大风和强降水,将影响采桑湖及团洲垸大堤,风力最大可能有8级,请一定做好抗洪抢险的准备。”吕明回忆道,因为预报的不确定性,他当时紧张得连话都说不通顺了,还是张昌平让他“不要怕,只管实事求是地讲”,他才鼓起勇气汇报完情况。
一小时过后,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我是张昌平,这边已经调集部队和民兵进行紧急护堤抢险,雷雨大风什么时候来,大概会持续多久?”原来,接到电话后,抢险指挥部紧急调集了2000多名部队官兵、3000多名民工和大量抢险物资待命,但等待许久,洞庭湖面仍旧一片平静。
“雷达还在观测,具体开始时间不能确定,大概持续一个小时左右。”那时的吕明已是满头大汗,顶着巨大压力,他给出了这个结论。
“当时,岳阳711雷达已经‘带病’超负荷服役,空间扫描断断续续,有时一天甚至罢工十几次。”18年后,吕明回忆当时的情况感叹道,如果那时能有现在的预报技术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探测手段,那么给出预报结论肯定会更有底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市气象台仍旧一片紧张气氛。而大堤上,抢险队伍正扛着抢险物资抓紧加固大堤。1时50分,吕明再次打电话向张昌平报告:“10分钟内,风雨即到。”
从8月1日2时开始,雷雨大风横扫团洲垸大堤,数千军民手拉着手,用身体抵抗风浪,与狂风暴雨进行着殊死搏斗,最终保住了“险中之险”的团洲垸大堤。
在吕明看来,这次没有“把握”的气象预报,却给市防汛抗洪部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事后,张昌平多次肯定道:“市气象台预报大风大雨很准,这对我们紧急部署兵力,调配抢险物资、器材,组织抢险工作非常重要。”
“1998年后,电子管的711雷达已无法使用,于是岳阳市政府投入70余万元,对雷达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和预报平台升级。改造后的雷达,在1999年、2002年的防汛抗洪以及多年的人工增雨作业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吕明说。正是由于岳阳雷达在抗洪中发挥的巨大作用,2000年前后,中国气象局和湖南省政府达成协议,决定将湖南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大工程投资到雷达建设上,分别在长沙、常德、怀化建设3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进一步提高湖南应对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技术水平与预报能力。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张倩 向伟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5月27日二版 责任编辑: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