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南极风雪的气象人

(2016-05-10 08:30:34)
标签:

杂谈

“这个月我市降水特别多。你看,截至24日已有235.3毫米,平均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眼前这位在给记者解说汛期天气的,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湖州市观测与预报处处长陈峰云。
今年41岁的陈峰云,1994年从南昌气象学校毕业,从事气象观测工作至今已有23个年头。身材中等偏瘦的他,是湖州市赴南极科考第一人。风雪中走来,硕果累累的成绩与陈峰云自身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      
 湖州南极科考第一人       
自1984年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中国气象局每年都会选拔出专业人才,向极地考察办公室推荐赴南极从事气象科学研究。       
2014年10月底,陈峰云作为浙江气象部门的唯一人选,以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光荣身份,踏上了南极科考之旅。       
南极天气十分恶劣,冬季漫长而寒冷,尽管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的边缘,但极端最低气温也能轻易突破零下40摄氏度,气旋影响时极大风速经常超过12级,8级以上大风的天数几乎占全年天数的一半。“要经历连续54天极昼和58天极夜时光,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陈峰云说。       
陈峰云在中山站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大气成分及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观测。其间,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他都坚持每天按时巡视维护仪器,编发各类报表、通过网络及时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世界气象组织发送臭氧报告和各类数据,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科考任务。此外,他还负责定期清洁标定各种仪器,做好气溶胶膜采样和大气本底瓶采样。       
一年多的科考工作中,陈峰云完成了二氧化碳、甲烷、水汽的测量,地面臭氧、黑炭气溶胶的监测,臭氧总量和地面气象观测,发送臭氧报告50多份,采集更换处理记录气溶胶采样膜30多张,采集温室气体现场样品108瓶。这些为进一步了解全球变暖的趋势,做好南极臭氧空洞的实时监测,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数据。       
当出现暴风雪时,站区内低洼地带、建筑物背风处等地方没多久就能堆积起两三米高的雪坝,给出行造成极大的困难。陈峰云回忆说,他的住处到臭氧观测栋只有600米距离,但每天要走20多分钟。极夜风大的日子,在观测的路上就会经常跑偏,天黑加上风大,走到观测栋就要三四十分钟。       
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       
能入选南极科考队,得益于陈峰云的过硬本领。实力的背后,则是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陈峰云至今仍记得2008年那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湖州作为国家基本气象站正好搬迁,观测站的工作和生活都在临时搭建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棚中完成。作为观测站负责人,陈峰云始终坚守一线,每小时一次定时观测记录数据毫不含糊。观测站的风杯多次被冻住,陈峰云顶着风雪徒手爬上了高达11.8米的风塔进行维修,一次不行,两次、三次……最终排除了故障。
作为气象部门的基础业务,气象观测这项工作的要求相当严格。从第一天工作起,陈峰云就严格按照气象测报流程做事,没有丝毫懈怠。在实践与积累中,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29种云及其将要演变成的天气态势都了如指掌。        全国测报技术能手称号、全国优秀质量测报员称号、浙江省优秀气象测报员称号……荣誉伴随努力而来。       
带着荣誉和梦想重新出发       
“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春”。陈峰云深深懂得一个人优秀算不了什么,只有团队的进步才是最为重要的。       
陈峰云之前所在的湖州国家基本气象站共有7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湖州国家基本气象站形成一股合力,连续多年保持全省优秀稳定的测报质量,测报员们个个创先争优,争做业务标兵。       
“站长工作认真的程度,真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手机从来都是24小时开机状态。我们值班遇到什么问题和突发状况,不论多晚给他打电话,都能联系到他。湖州气象站之所以多年来都保持良好的测报质量,与站长平时对我们的严加指导、监督我们业务学习很有关系。”曾经在站里工作的卢剑回忆说。       
2011年,陈峰云首次以教练身份带队参加第五届全国气象行业技能竞赛,荣获了团体和个人双冠军。载誉归来的他谦逊地说:“关键还是队员们给力,这个荣誉属于大家。”       
现如今,他离开了气象观测一线,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带着荣誉和梦想重新出发。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徐钊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