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放牧归来,发现自己家竟不见了。”5月上旬的一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盖孜村牧民吐尔达力·艾克热木满心欢喜地赶着牲畜回家,眼前的一切,却让他欲哭无泪,“我们村附近的草场全部被山石掩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卫星遥感观测和实地勘察,人们发现,位于阿克陶县境内的公格尔九别峰,近期发生了冰川移动,已造成当地1.5万亩草场消失,70户牧民房屋受损。那么,冰川移动的主因是气候变暖吗?
冰川位置移动超过20公里
公格尔九别峰是帕米尔高原三座高峰之一,也是西昆仑山脉上的第二高峰。它海拔7530米,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大冰川”,其消融区大部分冰面被岩屑覆盖。“公格尔九别”的语意为“白色的帽子”,源自于山顶终年积雪。
发生冰川移动事件后,通往布伦口乡的道路上遍布褐色石块,车辆难以通行。据现场初步估算,公格尔九别峰冰川移动超过20公里,平均宽度大约为1公里,高度是30至50米,移动冰川的体积约在5亿立方米。冰川移动发生后,原先的小盆地被冰川填满,形成了大冰山,当地地形地貌发生巨大变化。
牧民草场被冰川吞没事件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副站长王飞腾立即上山,实地对冰川形态进行测量。他认为,冰川继续下滑的可能性不大,但隆起的冰裂隙暴露在阳光下,导致冰川融水大量增加。
阿克陶县气象局局长马玉成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已对受灾牧民及时进行救助,而更需要的注意的是,随着7、8月份温度攀升,冰川大量消融,如果配合较强降雨过程,可能引发洪水;冰川移动对地表土层、岩石破坏较大,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较高。
目前,自治区气象局已对事发地展开72小时滚动预报,服务产品第一时间报送国土、水利部门。马玉成建议,应抓紧清理、疏通下游河道,并利用好冰川融水服务农业生产。
气象因素是冰川跃动原因之一
事实上,冰川移动原本是一种较正常现象,在新疆地区,一些小冰川平均每年会位移几米到几十米。而在较短时间内,冰川发生较为剧烈的位置移动,则被称为“冰川跃动现象”。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告诉记者,除了地震等地质活动会为冰川跃动提供动力外,气象因素也是冰川出现跃动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次冰川跃动,徐柏青说,首先,从去年入冬至今年4月,当地降水量较大,是常年同期的3到4倍,山顶覆盖冰雪厚度增加,冰川上部压力增大,冰块和积雪滚落下来,形成冰崩和雪崩,这为冰川中下部提供物质和动力来源,使冰川运动加速;而进入5月以来,气温升高,冰雪融水渗入,形成雪下水汽,导致冰川底部摩擦系数减少,动性增强,冰川出现滑移。
当然,这种滑移并不“温柔”。公格尔九别峰冰川上部陡峭,下部平缓,冰川上部移动速度更快,产生巨大动力挤压下部冰体;冰川在前进中受阻,中下部冰体抬升,在陡峭地段“开裂”,因而对地表、地貌破坏极大。
徐柏青同时表示,出现冰川跃动的原因较为复杂,其动力机理尚未完全明晰。以这次事件为例,是否与近期青藏高原频繁发生的地质活动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气候变暖对冰川变化影响深远
“如此显著的冰川运动绝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至少在两三个月之前就开始了。据近3个月的卫星影像分析,冰川中上部的运动速度达到每天0.5至1米。”王飞腾说,“另一方面,公格尔九别峰冰川末端海拔仅为2780米,末端土层厚达2至3米,上面长了草,当地牧民便将那里当做草场。”
这意味着,当地牧民多年来是在冰川上放牧。随着冰川跃动,中下部冰体抬起导致冰块、岩块崩落,草场便遭到严重破坏。
事件发生后,中科院的冰川研究学者也与新疆气象部门专家进行紧急会商。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毛炜峄说,冰川跃动虽然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但与气候变暖的长期影响关系密切。
据徐柏青介绍,从上世纪90年起,喀喇昆仑、西昆仑、帕米尔高原等地就频繁监测到冰川跃动。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毛炜峄则认为,短期气象因子只是这次冰川跃动的诱因,关键在于,近年来当地气温升高,冰川缓慢消融,底部与岩石联结部分不再稳定,内部结构也有所改变。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西风带增强,新疆近年来降雨量也持续增多。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冰川发生跃动,恰是因为当达到了临界点。”毛炜峄说,“过去,人们更多关注冰川消融对水资源的影响。此次冰川跃动为我们敲响警钟,应更全面关注气候变化对冰川及其生态的影响。”
(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 潘继鹏报道 责任编辑:刘佳)
前一篇:日光浴也会成瘾?
后一篇:黑龙江:冷涡作怪 专家细说

加载中…